第16章 “我不想當商人”(4)[第2頁/共4頁]
聽完史蒂夫的慷慨陳詞,記者正籌算去下一個展台,一群孩子正在那邊玩一款叫作“太空之旅”的電腦遊戲,走之前,記者問了史蒂夫最後一個題目,“你介懷奉告我你的春秋嗎?”“我22歲。”史蒂夫答道。
《紐約客》是一本非技術雜誌,在向路過的記者先容這台極其龐大的機器時,史蒂夫嘗試了各種百般的體例去消弭淺顯人的瞭解停滯。史蒂夫能夠瞭解淺顯民氣裡深處對電腦的驚駭,擔憂平常餬口會被電腦掌控(史蒂夫多次操縱人們的這一擔憂來鼓吹本身的產品,特彆是1984年為了推出麥金塔電腦而拍攝的電視告白,其背景就選用了布希・奧威爾的寓言小說《1984》,小說假造了一個被“黨”和“老大哥”操控的集權獨裁社會)。史蒂夫體味人們對於電腦的無知,是以用了幾個易於瞭解的簡樸比方:雪佛蘭汽車、打字機、拍照機。在史蒂夫口中,利用電腦就跟拍照一樣簡樸,乃至把Apple II稱為“被順服”的機器。他還不忘給公司和Apple II貼金:把這台幾個月前由一群加州小屁孩兒設想的機器比作勞斯萊斯,而有著73年悠長汗青的勞斯萊斯汽車是產業出產的典範,代表了精英群體高雅的層次。他乃至把蘋果描畫為天下第一,這底子冇法證明,卻一下子讓蘋果這家小公司躋身巨擘的行列,與IBM、DEC和寶來公司並駕齊驅。史蒂夫是一名傑出的演說家,即興演說功力過人,麥肯納幫忙史蒂夫把他的天賦應用到了極致。
麥肯納和他的團隊與史蒂夫共同打響了一場營銷戰,將Apple II描畫為合適普羅大眾的產品,而非極客公用的產品。麥肯納為蘋果設想的第一本鼓吹冊裡,大題目是“至繁歸於至簡”。這個觀點與當時的行業趨勢背道而馳,包含康懋達和MITS在內的其他電腦出產商仍然在用一成穩定的灰色字體在極客刊物裡打著小告白,奉告極客又增加了甚麼新服從。友愛的營銷戰略無疑讓蘋果電腦從無數合作敵手中脫穎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