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我的人生信條:真實[第2頁/共17頁]
做實在的本身
為此,我在這裡昭告天下:請從我頭頂上把“國粹大師”的桂冠摘下來。
但是,悄冇聲地這類乾係起了竄改。我同幾位大夫逐步從病人大夫的乾係轉向朋友的乾係,固然還不能說無話不談,但卻能談得很深,講一些儲藏在心靈中的實話。常言道:“對人隻講三分話,不能閒拋一片心。”講點實話,也並不輕易的。彆的,我同本科的護士長、護士,乃至打掃衛生的外埠來的小女孩,也都逐步熟了起來,連給首長陪住的束縛軍兵士也都成了我的忘年交,其樂融融。
最後,還要說幾句關於翻譯的話。我從分歧筆墨中翻譯了很多文學作品,此中最首要的當然是印度大史詩《羅摩衍那》。
至於我本身,普通人的印象是,我比較淡泊名利。實在這隻是一個假象,我名利之心兼而有之。隻因我的環境對我有大裨益,以是才形成了這一個假象。我在四十多歲時,一其中國知識分子當時所能尋求的最高名譽,我已經全數拿到手。在學術上是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即厥後的院士。在教誨界是一級傳授。在政治上是天下政協委員。學術和教誨我已經爬到了百尺竿頭,再往上就冇有甚麼門路了。我莫非還想登天做神仙嗎?是以,今後幾十年的晉升提級活動我都無權插手,隻是帶領罷了。假定我當時是一個二級傳授——在大學中這已經不低了——我必然會巴望再爬上一級的。不過,我在這裡必須彌補幾句。即便我想再往上爬,我決不會馳驅、追求、吹牛、拍馬,隻問目標,不擇手腕。那不是我的風格,我一輩子冇有乾過。
但是如何把握這個分寸呢?我以為,在這裡,樸拙是第一標準。虛懷若穀,如果是樸拙的話,它會促你永久學習,永久進步。有的人永久“自我感受傑出”,這類人常常不能進步。康有為是一個聞名的例子。他自稱,年屆而立,天放學問無不把握。成果說康有為是一個改革家則可,說他是一個學問家則不成。較之乾嘉諸大師,乃至清末民初諸大師,包含他的弟子梁啟超在內,他在學術上是冇有建立的。
這表示在甚麼處所呢?
我想在這裡談一談我對天賦的觀點。活著界和中國汗青上,確切有過天賦;我都冇能夠碰到。但是,在當代,在當代,在中國,在本國,自命天賦的人卻層出不窮。我也曾碰到很多如許的人。他們那一副自命不凡的天賦相,令人不敢嚮邇。彆人嗤之以鼻,而這些“天賦”則巋然不動,揮斥激揚,樂不成支。此種人物列入《儒林外史》是再合適不過的。我除了佩服他們的臉皮厚以外,無話可說。我常常想,天賦常常是偏才。他們大腦裡統統產生聰明或靈感的構件集合在某一個點上,彆的處所一概不管,這一點就是他的天賦之地點。天賦偶然候同猖獗融在一起,畫家梵高就是一個好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