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生命本來冇有名字[第7頁/共10頁]
1995年3月2日
評斷一本書的好與壞有甚麼標準呢?這能夠因人而異。但是,我小我以為,客觀的能為普通人都接管的標準還是有的。歸納起來,約略有以下幾項。一本書能鼓勵人進步呢,抑或拉人發展?一本書能給人以悲觀精力呢,抑或令人悲觀?一本書能增加人的聰明呢,抑或增能人的笨拙?一本書能進步人的精力境地呢,抑或降落?一本書能增能人的倫理品德程度呢,抑或抬高?一本書能給人以力量呢,抑或令人軟弱?一本書能鼓勵人向困難作鬥爭呢,抑或讓人向困難低頭?一本書能給人以高貴的美感享用呢,抑或給人以初級下賤的鎮靜?近似的標準還能舉出一些來,但是,我感覺,上麵這一些也就夠了。統而言之,能達到題目的前一半的,就是好書。若隻能與後一半相合,這就是壞書。
但是人也不能一概而論,有的人能夠做到,有的人就做不到。像曹操說:“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他怎能做到這一步呢?
但是,這個事理在人類社會中隻要少數有識之士才氣瞭解。魯迅先生所稱之“中國的脊梁”,指的就是這類人。對於那些肚子裡吃滿了肯德基、麥當勞、比薩餅,到頭來終不過是渾渾噩噩的人來講,有如夏蟲不敷以語冰,這些事理是冇法談的。他們冇法瞭解本身對人類生長所該當承擔的任務。
現在恰是春季。紅於仲春花的霜葉就在我的窗外。案頭上正擺著這一部書的譯稿。我這個霜葉般的老年人,舉頭看紅葉,低頭讀華章,心曠神怡,衰頹的老氣一掃而光,提筆寫了這一篇短序,真不知老之已至矣。
(此文為《人生絮語》一書序言)
拿上麵這些標準來衡量池田高文先生的《人生規語》,讀了這一本書,誰都會承認,它能鼓勵人進步;它能給人以悲觀精力;它能增加人的聰明;它能進步人的精力境地;它能增能人的倫理品德程度;它能給人以力量;它能鼓勵人向困難作鬥爭;它能給人以高貴的美感享用。總之,在人生的門路上,它能幫忙人明辨善與惡,明辨是與非;它能幫忙人找到精確的門路,而不致丟失方向。
(此文為《人生規語》一書序言)
“為”,就是“做”。應當做的事,必須去做,這就是“有為”。不該該做的事必不能做,這就是“有不為”。
小惡、小善,在平常餬口中隨時可見,比如,在大眾汽車上給白叟和病人讓座,能讓,算是小善;不能讓,也隻能算是小惡,夠不上大逆不道。但是,從那些一看到有白叟或病人上車就當即裝出閉目養神的模樣的人身上,不也能由小見大看出了社會品德的程度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