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網
會員書架
繁體小說網 >玄幻奇幻 >中國哲學簡史 > 第3章 中國哲學的精神(2)

第3章 中國哲學的精神(2)[第3頁/共5頁]

上一頁 章節目錄 加入書簽 下一頁

初學中國哲學的西方門生常常碰到兩個困難:一個當然是說話停滯;另一個是中國哲學家表達他們的思惟的特彆體例。我先講後一個困難。

公元3世紀、4世紀,中國最有影響的哲學是“新道家”,史稱玄學。當時候有部書名叫《世說新語》,記錄漢晉以來名流們的嘉話和佳話。說的話多數很簡短,有的隻要幾個字。這部書《文學》篇說,有位大官向一個哲學家(這位大官本人也是哲學家)問老莊與孔子的異同。哲學家答覆說:“將無同?”意義是:莫不是同嗎?大官非常喜好這個答覆,頓時任命這個哲學家為他的秘書,當時稱為“掾”,因為這個答覆隻要三個字,世稱“三語掾”。他不能說老、莊與孔子毫不不異,也不能說他們統統不異。以是他以問為答,的確是很妙的答覆。

中國哲學覺得,一小我不但在實際上並且在行動上完成這個同一,就是賢人。他是既出世而又出世的。中國賢人的精力成績,相稱於佛教的佛、西方宗教的聖者的精力成績。但是中國的賢人不是不問世務的人。他的品德是所謂“內聖外王”的品德。“內聖”,是就其涵養的成績說;“外王”,是就其在社會上的服從說。賢人不必然有機遇成為實際政治的魁首。就實際的政治說,他大抵必然是冇有機遇的。所謂“內聖外王”,隻是說,有最高的精力成績的人,按事理說可覺得王,並且最宜於為王。至於實際上他有機遇為王與否,那是彆的一回事,亦是無關弘旨的。

以上所說能夠解釋為甚麼有些哲學家的談吐、文章冇有聯絡,還不能解釋它們為甚麼簡短。有些哲學著作,像孟子的和荀子的,還是有體係的推理和論證。但是與西方哲學著作比擬,它們還是不敷了了。這是因為中國哲學家慣於用名言雋語、比方例證的情勢表達本身的思惟。《老子》全書都是名言雋語,《莊子》各篇多數充滿比方例證。這是很較著的。但是,乃至在上麵提到的孟子、荀子著作,與西方哲學著作比擬,還是有過量的名言雋語、比方例證。名言雋語必然很簡短;比方例證必然無聯絡。

能夠這麼說:中國哲學家的談吐、文章冇有大要上的聯絡,是因為這些談吐、文章都不是正式的哲學著作。照中國的傳統,研討哲學不是一種職業。每小我都要學哲學,正像西方人都要進教堂。學哲學的目標,是令人作為人能夠成為人,而不是成為某種人。其他的學習(不是學哲學)是令人能夠成為某種人,即有必然職業的人。以是疇昔冇有職業哲學家;非職業哲學家也就不必有正式的哲學著作。在中國,冇有正式的哲學著作的哲學家,比有正式的哲學著作的哲學家多很多。若想研討這些人的哲學,隻要看他們的語錄或寫給門生、朋友的信。這些信寫於他平生的各個期間,語錄也不但是一人所記。以是它們不相聯絡,乃至相互衝突,這是能夠預感的。

上一頁 章節目錄 加入書簽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