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網
會員書架
繁體小說網 >玄幻奇幻 >中國哲學簡史 > 第3章 中國哲學的精神(2)

第3章 中國哲學的精神(2)[第2頁/共5頁]

上一頁 章節目錄 加入書簽 下一頁

富於表示,而不是了了得一覽無遺,是統統中國藝術的抱負,詩歌、繪畫以及其他無不如此。拿詩來講,墨客想要傳達的常常不是詩中直接說了的,而是詩中冇有說的。照中國的傳統,好詩“言有儘而意無窮”。以是聰明的讀者能讀出詩的言外之意,能讀出版的行間之意。中國藝術如許的抱負,也反應在中國哲學家表達本身思惟的體例裡。

一種翻譯,畢竟不過是一種解釋。比方說,有人翻譯一句《老子》,他就是對此句的意義做出本身的解釋。但是這句譯文隻能傳達一個意義,而在實際上,除了譯者傳達的這個意義,原文還能夠含有很多彆的意義。原文是富於表示的,而譯文則不是,也不成能是。以是譯文把原文固有的豐富內容丟掉了很多。

一小我若不能讀哲學著作原文,要想對它們完整瞭解、充分賞識,是很困難的,對於統統哲學著作來講都是如此。這是因為說話的停滯。加以中國哲學著作富於表示的特性,使說話停滯更加令人望而生畏了。中國哲學家的談吐、著作富於表示之處,的確是冇法翻譯的。隻讀譯文的人,就丟掉了它的表示;這就意味著丟掉了很多。

因此名言雋語、比方例證就不敷了了。它們了了不敷而表示不足,前者從後者獲得賠償。當然,了了與表示是不成得兼的。一種表達,越是了了,就越少表示;正如一種表達,越是散文明,就越少詩意。正因為中國哲學家的談吐、文章不很了了,以是它們所表示的幾近是無窮的。

舉例來講,名家以沉湎於“白馬非馬”之辯而聞名,彷彿與政治冇有甚麼聯絡。但是名家魁首公孫龍“欲推是辯以正名實而化天下焉”(《公孫龍子・跡府》)。我們常常看到,明天天下上每個政治家都說他的國度如何但願戰役,但是實際上,他媾戰役的時候常常就在籌辦戰役。在這裡,也就存在馳名實乾係不正的題目。公孫龍覺得,這類不正乾係必須改正。這確切是“化天下”的第一步。

公元3世紀、4世紀,中國最有影響的哲學是“新道家”,史稱玄學。當時候有部書名叫《世說新語》,記錄漢晉以來名流們的嘉話和佳話。說的話多數很簡短,有的隻要幾個字。這部書《文學》篇說,有位大官向一個哲學家(這位大官本人也是哲學家)問老莊與孔子的異同。哲學家答覆說:“將無同?”意義是:莫不是同嗎?大官非常喜好這個答覆,頓時任命這個哲學家為他的秘書,當時稱為“掾”,因為這個答覆隻要三個字,世稱“三語掾”。他不能說老、莊與孔子毫不不異,也不能說他們統統不異。以是他以問為答,的確是很妙的答覆。

上一頁 章節目錄 加入書簽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