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網
會員書架
繁體小說網 >玄幻奇幻 >中國哲學簡史 > 第3章 中國哲學的精神(2)

第3章 中國哲學的精神(2)[第4頁/共5頁]

上一頁 章節目錄 加入書簽 下一頁

《論語》、《老子》中簡短的談吐,都不純真是一些結論,而推出這些結論的前提都給丟掉了。它們都是富於表示的名言雋語。表示才耐人尋味。你能夠把你從《老子》中發明的思惟全數彙集起來,寫成一部五萬字乃至五十萬字的新書。不管寫很多麼好,它也不過是一部新書。它能夠與《老子》原書對比著讀,也能夠對人們瞭解原書大有幫忙,但是它永久不能代替原書。

人們開端讀中國哲學著作時,第一個印象或許是,這些談吐和文章都很簡短,冇有聯絡。翻開《論語》,你會看到每章隻要寥寥數語。並且高低章幾近冇有任何聯絡。翻開《老子》,你會看到全書隻約有五千字,不善於雜誌上的一篇文章;但是從中卻能見到老子哲學的全部。風俗於緊密推理和詳細論證的門生,要體味這些中國哲學到底在說甚麼,的確感到茫然。他會偏向於以為,這些思惟本身就是冇有內部聯絡吧。如果當真如此,那另有甚麼中國哲學。因為冇有聯絡的思惟是不值得名為哲學的。

舉例來講,名家以沉湎於“白馬非馬”之辯而聞名,彷彿與政治冇有甚麼聯絡。但是名家魁首公孫龍“欲推是辯以正名實而化天下焉”(《公孫龍子・跡府》)。我們常常看到,明天天下上每個政治家都說他的國度如何但願戰役,但是實際上,他媾戰役的時候常常就在籌辦戰役。在這裡,也就存在馳名實乾係不正的題目。公孫龍覺得,這類不正乾係必須改正。這確切是“化天下”的第一步。

中國藝術的抱負,不是冇有它的哲學背景的。《莊子》的《外物》篇說:“筌者以是在魚,得魚而忘筌。蹄者以是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以是在乎,對勁而忘言。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與之言哉!”與忘言之人言,是不言之言。《莊子》中談到兩位賢人相見而不言,因為“目睹而道存矣”(《田子方》)。照道家說,道不成道,隻可表示。言流露道,是靠言的表示,不是靠言的牢固的內涵和內涵。言一旦達到了目標,就該忘記。既然再不需求了,何必用言來自尋煩惱呢?詩的筆墨和音韻是如此,畫的線條和色彩也是如此。

因為哲學講的是“內聖外王”之道,以是哲學必然與政治思惟不能分開。固然中國哲學各家分歧,各家哲學無不應時提出了它的政治思惟。這不是說,各家哲學中冇無形上學,冇有倫理學,冇有邏輯學。這隻是說,統統這些哲學都以這類或那種體例與政治思惟聯絡著,就像柏拉圖的《抱負國》既代表他的全部哲學,同時又是他的政治思惟。

上一頁 章節目錄 加入書簽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