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再造新文明[第2頁/共14頁]
前麵說過,作為門閥政治的掘墓人,宋武帝劉裕依托的主如果皇族和庶族。後者把握朝政,前者則把握軍權和政區。而後,豪門掌秘密,外藩托宗室,便成為南朝的根基國策。這當然因為宋、齊、梁、陳的建國之君都出身豪門庶族,也因為士族已經腐朽式微,不堪重擔了。[26]
世家大族與憑藉人之間,是君臣乾係。就連某些處所官本身雇用的僚屬,固然不是憑藉人,也視長官為君,畢生跟隨不離不棄,隻知有家不知有國,跟春秋期間的家臣與大夫一樣(請參看本中華史第四卷《芳華誌》)。[31]
實在長安也職位高貴。畢竟,關中是周、秦和西漢的龍興之地。五胡中的四大天王——匈奴的前趙,羯人的後趙,氐人的前秦,羌人的後秦,竟有三個以長安為都(前趙劉曜,前秦苻健,後秦姚萇),恐怕並非冇有啟事。
並且,他們也早就越太長城了。
如許的竄改誰都冇法適應,包含那些勝利者。麵對俄然呈現的權力真空和汗青舞台,他們隻能各自占山為王或者次第退場,淋漓儘致地表示出本身的血性和蠻野,並把好端端的中原大地變成破裂的江山。
成果是有了南北朝。
明顯,這都無異於癡人說夢。
我們曉得,他就是隋文帝。
這實在很有派頭。
梁武帝就是如許做的。隻不過他的體例,是把孔子和老子說成佛陀的弟子,即“三教同源源於佛”。周武帝也想相容三教,隻不過他排定的坐次,是儒學為先,玄門為次,佛教最後,固然他曾經一度以玄門為最上。[42]
何況先進有先進的題目,正如大有大的難處。究竟上羅馬和東漢終究滅亡,就因為這兩種文明都已經過成熟而至於爛熟,走到了生長的絕頂。這個時候,依托本身的力量已冇法革故更始,隻能藉助外力來再造光輝。遺憾的是,日耳曼人冇能給羅馬輸血,他們把它支解了。[24]
但是公元311年洛陽的失守,以及五年後長安的淪亡把這統統都竄改了。一方麵,這兩座文明古城像日耳曼蠻族刀鋒下的羅馬和米蘭一樣慘遭踐踏;另方麵,多量中原士族紛繁南下,試圖把建康變成中國的拜占庭。
但,不是高歡,而是楊堅。
鮮卑化的漢人。
隋文帝底氣實足。
分裂後的北魏變成了東魏(534)和西魏(535)。兩魏大要上都由拓跋後嗣擔當,實際上東魏的掌權者為鮮卑化的漢人高歡,西魏則由漢化的鮮卑人宇文泰節製。正因為大權實在旁落,以是禪讓情勢的政變還會產生。最後,東魏變成了北齊(550),西魏變成了北周(557)。
血案的背後是深切的汗青背景和糾結,那就是士族地主與庶族地主兩個階層的權力和線路之爭。這類鬥爭表示為皇族與士族、庶族的三角愛情,也表示為他們的三國演義,是以波詭雲譎,卻又並無事理。因為遵循商鞅變法和秦並天下的邏輯,帝國底子就不該有階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