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會戰總結[第2頁/共4頁]
因為中國軍隊的固執抗擊,日本動用了當時能夠集結的最大兵力(用於打擊的體例職員約25萬人,會戰期間曾彌補四五次職員,投入的總兵力當在30萬人擺佈),闡揚了陸、海、空設備上的絕對上風,苦戰4個半月,不但冇有毀滅中國軍隊的主力軍隊,冇有使中國軍隊的抗戰意誌和戰役力有所減退,反而使日軍的有生力量遭到了嚴峻的打擊。據日軍頒發的統計質料,第11軍傷亡21886人,第2軍傷亡9600人,連同水兵及陸海航空兵的傷亡人數,總計約3.55萬人。百姓當局軍事委員會軍令部按照各軍隊戰役詳報統計的日軍傷亡人數為25.6萬人。很明顯,日本頒發的數字偏低,而軍令部頒發的數字則偏高。武漢會戰今後,本來就感兵力不敷的日軍,跟著戰線的耽誤,兵力益發感到不敷,有力再構造像淞滬、徐州和武漢會戰如許大範圍的、以攻城略地為目標的計謀打擊,而被迫轉為計謀保守。這就使中國的抗戰由計謀防備階段生長為計謀相持階段,日本侵犯軍則墮入了它本身所最不肯意停止的耐久戰的泥塘當中,冇法自拔,從而導致日本侵華政策的竄改:由軍事打擊為主、政治誘降為輔,改成以政治誘降為主、軍事打擊為輔;由以首要兵力停止正麵疆場的作戰,改成轉移兵力停止敵後疆場的“治安”作戰。
戰後喪失統計
1、“速戰持久”的計謀目標被完整粉碎
武漢會戰中中國泛博官兵團體上是英勇固執的,曾大量殺傷日軍,並給日軍以嚴峻打擊。但因為最高決策者及有些初級將領作戰指導上不當,乃至在耗損仇敵的同時過量地耗損了本身(陣亡將士人數,軍事委員會統計為254628人,加上負傷超越40萬),首要啟事是戰役上純真地停止陣地防備,與日軍拚耗損。
2、日本國力耗損過巨急劇大要化
日本是一個島國,計謀物質貧乏,首要依靠輸入,而那光陰本的經濟氣力並不很強。據日軍戰史記錄,“七七”事情光陰本“儲備的黃金,包含發行紙幣的籌辦金,全數隻不過十三億五千萬日元”;“而對日來講,對戰役範圍起著製約感化的,實際上還是它的黃金儲備量。它意味著日本的正幣儲備量從最後就限定了這場戰役。日本策動了戰役,卻又千方百計地“追求初期處理”,為了保持侵華戰役,“昭和十二年(1937年)從外洋輸入的軍需物質總額達到九億六千萬日元”。到翌年的6月,為了停止武漢會戰,“連黌舍鍛練用的步槍都被收回”,用於設備擴建的軍隊。更因為兵員的不竭增加,海內勞力、糧食、能源均感不敷。武漢會戰結束後的1939年,日本軍費的支出已達61.56億日元,已遠遠超出了日本國度的儲備量,從而使“日本國力貧困急劇大要化”,已經落空了充分保障軍隊軍事物質供應的才氣,從而“減輕了中心統帥部領袖的痛苦和壓力”,乃至其參謀總長和陸相自稱:“外強中乾是我國本日的寫照,時候一長就保持不住了”。大抵在武漢會戰以後,日軍的體例、設備和軍隊戰役力,總的來看比會戰前有所降落。這也是日本不得不竄改其政治和軍事計謀,詭計“以華製華”、’以戰養戰”的首要啟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