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網
會員書架
繁體小說網 >遊戲競技 >穿越時空之抗日特種兵 > 武漢會戰總結

武漢會戰總結[第1頁/共4頁]

上一章 章節目錄 加入書簽 下一頁

武漢會戰用時4個半月,以中國軍隊主動撤出武漢而宣佈結束。就戰役而言,日軍占據了武漢三鎮,並節製了中國的腹心腸區,獲得了勝利。但就計謀而言,則日本並未能實現其計謀詭計。日本大本營以為“隻要攻占漢口、廣州,就能安排中國”,因而日本禦前集會決定策動武漢會戰,敏捷攻占武漢,以迫使中國當局屈就。為此還規定“集合國度力量,以在本年內達到戰役目標”、“結束對中國的戰役”。但是,中國當局既未因武漢、廣州的失守而屈就,日本的侵華戰役也未因日軍占據武漢、廣州而結束。中國當局在武漢失守後聲明說:“一時之進退竄改,毫不能擺盪我國抗戰之決計”,“任何都會之得失,毫不能影響於抗戰之全域性”;表示將“更哀慼、更堅毅、更結壯、更刻苦、更猛勇奮進”,戮力於全麵、耐久的抗戰。而在日軍已經占據的火線,多量的抗日群眾武裝生長起來,大片的國土又被光複。用日軍本身的話說,日軍占據的“所謂治安規複地區,實際上僅限於首要交通線兩側數千米地區以內”。因此能夠如許說:武漢會戰,不但使日軍又遭到一次計謀性的失利,並且成為日本由計謀打擊走向計謀保守的轉折點。這首要表示在以下兩個方麵

當時任第九戰區司令長官的陳誠,在其《私家回想質料》中所寫《武漢會戰之經驗》比較合適實際。他以為:“(1)指導打算固應按各期間環境適合變動,但如變動頻繁,有使作戰軍不能跟隨之苦。此次會戰中之最高指導即有此弊。(2)指導打算須顧慮軍隊近況及氣力,特彆在耐久戰之根基原則上,其始終目標安在,似應預先計及,不然到處跟隨仇敵,對作戰摸乾脆之措置,必難貫徹始終。比方此次武漢撤退機會,本來決定在8月尾,後改成9月18日,又改成9月尾、雙十節。直至10月20日,魁首尚在武漢。因而轉戰數月之殘破軍隊不能不在金牛、保安線上極力苦撐,乃至今後轉移未能遵循打算實施,陷於敗退。(3)無練習軍隊絕對不能作戰。如此次王陵基部見敵即潰,致影響全域性戰役之處,實不堪舉。(4)對設備良好之敵,以誘至山地決鬥無益。因一到山地,則敵之長處即難闡揚,成果與我相稱,而我再以暢旺的精力臨之,必易勝利。如萬家嶺之役是也。”

武漢會戰中中國泛博官兵團體上是英勇固執的,曾大量殺傷日軍,並給日軍以嚴峻打擊。但因為最高決策者及有些初級將領作戰指導上不當,乃至在耗損仇敵的同時過量地耗損了本身(陣亡將士人數,軍事委員會統計為254628人,加上負傷超越40萬),首要啟事是戰役上純真地停止陣地防備,與日軍拚耗損。

上一章 章節目錄 加入書簽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