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拜占庭(2)[第2頁/共5頁]
拜占庭人就差多了。
的確,西羅馬帝國滅亡後,羅馬城的聲望、次序乃至市民的儲存,都隻能靠教會來保持。教皇實際上承擔了羅馬天子的任務,遠在天涯的天子則既派不出一兵一卒,又掏不出一分一厘。那麼叨教,他又憑甚麼對羅馬指手畫腳?
放逐教皇
眾所周知,阿拉伯人跟拜占庭人以及猶太人一樣,信奉的都是一神教。一神教的特性是隻崇拜獨一的神,並且不管這神是被叫做上帝(God)、安拉(Allāh)或雅赫維(Yahveh),都是冇無形象的。唯其無形,才無窮,也才無所不在、無所不能、無所不知,能夠“無中生有”地締造統統。
與初期基督徒遵守著猶太人的萍蹤,嚴格遵循製止偶像崇拜的摩西律法分歧,拜占庭人在公元6世紀開端對聖像崇拜習覺得常。很多虔誠的教徒在基督、聖母和聖徒的形象麵前禱告,教堂中也充滿了偶像。這些教徒中當然也包含拜占庭天子,帝國的防衛者希拉剋略就是此中之一。
火山發作給了他啟迪。究竟上,在他停止君士坦丁堡保衛戰的718年,愛琴海也曾有過一次如許的災害,成果是兩邊軍隊都喪失慘痛,阿拉伯人的艦船也大部分被燒光。但是現在阿拉伯人已經撤退了,上帝卻還要表示氣憤,並且隻獎懲拜占庭人,那就隻能在本身身上找啟事。
明顯,曾經的文明中間羅馬固然自知再也冇法成為帝國的政治都城,卻不能不力保宗教都城的職位。並且在羅馬主教看來,他們作為耶穌大弟子聖彼得的擔當人,本來就應當享有如許的高貴職位和絕對權威。[4]
是以,固然這一次羅馬教會在人事上做了讓步,但教權與皇權之爭不會停止,西部和東部則終有一彆。也是以,當拜占庭天子再一次鹵莽乾預宗教事件,試圖將本身的主張強加於人時,新的風暴就會掀起。
正如傳統社會的中國人會把這類征象視為天譴,本次火山發作也被拜占庭人看作了上帝的氣憤,天子陛下對此更是堅信不疑。是以,他感覺本身應當做點甚麼了。
羅馬必須說不,也有資格說不。
最大的分歧在信奉的果斷性和純粹性。
希拉剋略卻隻能徒呼何如地聽憑教士們唇槍舌劍,眼睜睜地看著本身的國土次第淪入敵手。他歸天後九個月,亞曆山大城也向穆斯林軍隊舉起了降旗。那但是拜占庭最富庶的貿易中間,希臘文明的重鎮和基督教天下的首府啊!
但,作為背上叛國罪名的殉道者,馬丁卻看到了世態的炎涼。他的職位很快就被拜占庭天子能夠接管的人擔當,本來跟他並肩作戰的主教們也不再體貼他的痛癢,彷彿他早已在地球上消逝。據馬丁本身在臨終前說,那些人把他忘記得如此完整,乃至於底子就不想曉得他現在是死是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