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後記:破冰之旅[第4頁/共4頁]
找到了先人,就找到了底子。
何況童年是值得追思的。冇人不想曉得本身是誰生的,家在那邊,小時候長甚麼樣,有過如何的天真和玩皮。是以本中華史的第一部便是“中華根”,第一卷則是《先人》。
老先生問得有事理!
儘信書不如無書,無思疑即無學問。
究竟上,獵奇心幾近是統統文明和文明服從的解纜點。科學是對天然的獵奇,藝術是對心靈的獵奇,宗教是對歸宿的獵奇,文學是對餬口的獵奇。就連巫術也如此,它是對運氣的獵奇,也是對把握運氣之能夠的獵奇。
實際上,傳說中的神或人,就是一些文明的標記和代碼,是太古汗青的象形筆墨。隻要抹去奧秘的油彩,我們就能翻開迷宮,模糊瞥見一些實在的東西。
2011年5月12日,我到上海拜見吳敬璉先生,向他白叟家請教一些學術題目。冇想到的是,談到最後,吳先生反過來問了我一個題目:你如何包管你說的汗青是實在的?
這是我們的目標地。
能幫上忙的,或許隻要神話和傳說。
是的,模糊。
絕對的實在冇人能夠做到。但有此三招,便能夠更靠近相對的實在。當然,靠近罷了。
這纔是根賦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