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網
會員書架
繁體小說網 >曆史軍事 >荒村拾遺 > 屯城村

屯城村[第6頁/共7頁]

上一頁 章節目錄 加入書簽 下一頁

屯城村除民居修建頗具特性外,比較有影響的修建另有一座東嶽廟,廟為金代修建,正殿和耳殿石柱上刊勒的修建年代,如“承安四年”“大安二年”“泰和戊辰”等還清楚可辨。掐指算來,大殿已曆約八百年。飛簷鬥拱,巨大的具有較著收殺的抹棱簷柱,仍然是金代原物。但屋頂是上世紀60年代返修過的,已非本來的螭吻雕甍。正殿屋脊上後補的三個五角星,曾被拍照家們傳為笑談。唯有一座古鐘和幾根石柱儲存了一絲原貌,院中擺佈有鬆樹圍起的兩條甬道,石子擺設的圖案為“打倒美帝,打倒蘇修,打倒劉少奇”,字形模糊可辨。傳聞屯城東嶽廟的廟門曾經非常壯觀,四梁八柱,木雕紛披。上世紀阿誰特彆年代,有村人把廟門上的鐵釘敲下來賣了錢,門上木雕被粉碎殆儘。現有的大門為厥後補建,平常風景罷了。

張慎言是明朝吏部尚書王國光的外孫,很早父母雙亡,由祖母一手養大。他自小穎慧絕倫,家學淵源,才調出眾,有文章曾被視為三晉楷式。明萬曆庚戌年中進士,今後踏上宦途。所過之處,官聲甚好,做陝西道禦史期間政績卓著,本地公眾為其建了祠堂。張慎言襟懷開闊,不避權貴,平生宦途盤曲,因“三案”違逆旨意,被貶謫戍守甘肅酒泉,卻能寵辱不驚,在肅州構建“快雪亭”,日日著作此中,以詩文當吹笳拊缶,得意其樂。賜還後,補湖廣道,遷太仆少卿,太常卿,轉刑部左侍郎,又因讞獄分歧帝王旨意,罷官家居。而後在屯城的泊園度過了八個春秋。

崇禎四年(1631),王嘉胤帥匪眾數萬竄入陽城沁水,在坪上、屯城一帶燒殺劫掠、殺人如麻。被當代稱作“農夫叛逆兵”的賊眾,美滿是一夥冇有涓滴人道的強盜,屠刀之下,婦孺老幼,貧繁華賤,概莫能免。張慎言親眼目睹了血流成河、屍橫遍野的慘烈。為避匪患,張慎言在故裡修建了三層高樓,名曰“同閣”,盜匪來時,藏鄉民於其上,救活鄉民萬餘人。錢謙益在《列朝詩集》小傳《張尚書慎言》:“金銘為人有彆趣,詩亦有彆調,懷負誌節,敦篤友情。家居時,流賊猖披,造三層樓,臨洎水上,樓櫓渠答,火炮悉備,一村夫保其上,賊屢攻不克,所全活者數萬人。有才如此,而置之冗散,不得為國度擋一臂,由今念之,尤不幸惜也!”朝廷派兵前來平患,但是前來追剿匪眾的官兵給公眾帶來的災害比之賊患更甚。張慎言親眼目睹了 “兵之害更慘於賊”的狀況,氣憤不已,寫下了《點燈行》一首長詩,描述了“我民耳目亂,呼天但號咷”的悲慘。他在《同閣記·後序》一文中記錄了當時故鄉匪患的實在情狀。大抵內容以下: 明朝壬申年的正朔四日,賊首王家胤(詳見本書《花溝·寨上·坪上村》)先到了沁水的坪上燒殺劫掠(劉東星的老宅子就是在這個時候被一火燒儘),而後沿榼山進入陽城,向西到了端氏,又折而向東,以數萬之眾兵犯高都,郭穀、白巷諸村。燒殺劫掠,冇法計算,有的死在水井裡,有的跳了茅坑,有的跳了沁河。賊眾掠取人丁財寶滿載而去。屯城的男女老幼,躲進了同閣,免受了奔逃之苦。當年的秋末,匪眾又從武安過來俄然攻擊了屯城和上佛村,大肆燒殺劫掠,有鄉民躲進了山上的崖窟中,被賊眾以火攻之,倖免的人,又被硫磺毒煙燻死。死去的人太多了,能夠用溝壑為單位來計量。有的一家十幾口人中竟冇有一個存活下來。村夫登上女牆望去,但見簇擁而至的賊眾密密麻麻滿盈在山穀間,有騎馬的有步行的,連續數日,在屯城滯留不去的有萬餘眾。張慎言五畝之大�

上一頁 章節目錄 加入書簽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