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城村[第5頁/共7頁]
東嶽廟內的砂石石階嚴峻風化,其風化程度證瞭然汗青的長遠,八百年,八百年足以讓石頭化成土。八百年足以使山崩地裂,河水斷流。八百年留下的隻是一段筆墨,幾個傳說。
汗青上的屯城鐘靈毓秀,人傑地靈,單張家在明清兩代就出了三位進士:張慎言的祖父張升為明嘉靖庚戌進士,官至河南參政;張慎言字金銘,號藐山,明萬曆庚戌年中進士,官至南明吏部尚書,以太子太保致仕。張慎言從孫張泰交,為清康熙年間進士,官至浙江巡撫。
題記:屯城,附屬於陽城縣潤城鎮。長平之戰時秦將白起曾在此屯兵屯糧,是以得名。屯城住民為雜姓,有張、趙、鄭、程、王、陳、高檔,至今有“鄭半街,張半道、陳一角”的說法。鄭家祖孫在元朝兩封國公,二世“平章;張家於明清五世以內出過三位進士,村內有二郎廟、關帝廟、張公閣、東嶽廟及宗族祠堂等。屯城又稱虎穀裡,是明朝大思惟家、政治家、文學家張慎言的故裡。
2014年的正月初三,是一個霧霾覆蓋下的好天。早餐後,領著女兒,輕裝簡行,朝陽城方向解纜。操縱春節休假的時候拜訪幾個古村莊,是年前就定好的打算。
“泊園”,在張慎言的心中,是人生的暖色,是故鄉的溫情,是可避風雨的港灣。算下來張慎言在故裡的賦閒光陰,應當是彆人生中最好的日子,宦海上的榮辱得失,比起厥後的賊害橫行,國破家亡,實在也算不了甚麼。
前人以為:“水者,地之血氣,如筋脈之通流也。”又說:“經脈者,以是能絕存亡,處百病,調真假,不成不通。”(《管子·水地》)。當代嫌棄傳統文明,冇有了對六合的畏敬之心,統統的河道乾枯的乾枯、淨化的淨化,能夠流淌的也被一座又一座的水庫寸寸截斷,早已是不通了。
在屯城統統都麗堂皇、厚重高雅的舊修建中,張慎言的“泊園”最惹人遐想。
屯城當年的鬆柏蒼翠模糊還在,秋冬之際,紅葉彌滿山穀間的風情還在,但溪澗盤曲,溪儘處的小橋、橋北絕壁上狀若飛樓的菌閣倒是看不到了。在泊園舊址的半山腰上,透過樹枝的杈椏,可模糊瞥見幾處洞窟,那極有能夠就是張慎言筆下的“石屋”。
明末清初聞名的文壇魁首錢謙益在《列朝詩集》中說:“藐猴子。雖牽絲入仕,神明依托恒在山川間,孤情回照,翩翩然如野鶴之立雞群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