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網
會員書架
繁體小說網 >曆史軍事 >荒村拾遺 > 北寨村·白洋泉河

北寨村·白洋泉河[第1頁/共5頁]

上一章 章節目錄 加入書簽 下一頁

這是一個標緻得近乎富麗的村落,幾座明清期間的大宅子,重門疊掩,讓這個村莊充滿了古色古香的味道。團體的修建氣勢透著豪華、妥當、厚重的魅力。牆上鑲嵌著拴牲口的石扣,被鑿成一個牛鼻子的形狀,玩皮敬愛。院落之間層層套疊,精彩的磚雕和大門上紛披的木雕花飾,記錄著舊時光陰的津潤與豐美。村民大部分姓董,也有姓周的,卻對於這個村莊的汗青都不甚體味。傳聞有一戶人家存有家譜,可惜人住到城裡去了。村民說前不久有河南人來到這個村莊認祖,闡發祖上大抵是從河南上來的。

老鄉奉告我說白洋泉河的下流叫西河,流經哪些處所,他也不清楚。

沿女牆走疇昔,又是一幢舊宅子,表麵高大氣度,刻薄的舊磚頭,壘砌得嚴絲合縫,如何說也有了上百年的汗青,隻是大門舒展,內裡的狀況看不到。寨牆邊門外一棵不著名的樹已然枯死,枝乾曲折著指向遠處。老鄉說屋子的仆人不返來了,走了,到城裡住去了……中午的夏季,不很冷,大氣透爽,陽光有些和順。

一隻肥胖的小花貓臥在火爐台上看著我們喵喵地叫著。

我把手伸出來試了試,公然冇有那種設想中的砭骨。

老鄉們碗裡的飯不很一樣,有的是麪條,有的是大米,另有一種叫不上來的飯,成分龐大,內裡有小米、大米、白菜、紅薯、粉條,上麵撒著芝麻鹽。我看著奇怪,想嚐嚐味道。老鄉歸去用一隻半大碗給盛了一碗來。我端著碗,學著村民的模樣坐在了石頭上,插手到鄉親們用飯的步隊中。一邊吃,一邊本身就笑得稀裡嘩啦,鄉親們也跟著笑得哈哈溜溜的。這飯很好吃,平淡的農家風味。老鄉說把白菜、蘿蔔、紅薯粉條用油鹽炒了,再放進大米小米一起燜,燜熟了加點芝麻鹽便能夠了。

從北寨下來,見兩位村婦在一條細細的河邊洗衣服,河水兩岸堆放著爛菜葉子和各種色彩的渣滓,這條河就是白洋泉河。河水清澈純潔,從一條塑料管子裡汩汩流出。

走出白叟的院子,臨街一長溜老屋子,屋脊上的獸頭已然風化,房簷下不竭頭的萬字花邊裝潢極其少見,精彩高雅。高牆大院內裡的門窗卻一色地換了妝容。沿著高大的老宅子走到頭,看到了那棵在遠處就吸引了我的老槐樹。老槐樹氣勢凜然,彷彿一名白髮飄飄的垂髯老者,拄著柺杖冷靜地站在村口,孤傲地等待著舊時月色。大樹下有一個磚頭搭就的粗陋神龕,內裡放著一隻香爐,香爐裡有滿滿的香灰。看來村民們把這棵古樹當作神來供奉了。傳聞千大哥樹確切是有神性的。而廟,向來就冇有真正從國人的心中裁撤掉,民族文明的血脈用這類情勢持續流淌著。北寨村的這棵老槐樹太老了,老得不曉得有多少歲。根部長出了龐大的樹瘤,疙裡疙瘩,構成一幅天然的藝術作品。樹下橫躺著三麵石碑,代替凳子供人們平時坐歇。石碑正麵的筆跡已經恍惚不清,模糊辨認出青石碑上刻有製作廟門的時候,為“大清乾隆歲次丙子年乙亥月刻”,前麵有捐款人的姓名。這些人都姓董,嚴格來講都是這個村村民的先人祖宗,而現在的村民卻把祖宗們坐在了屁股上麵。另一麵石碑則是“王代宗親之位”,另有一麵石碑已經破壞,上麵有些數字和名字,但已經看不清詳細內容。前人不朽的慾望就如許被汗青作弄得速朽了,宗親之位也給不肖子孫們當了凳子。一名上了年紀的村民說,阿誰門洞不曉得是乾甚麼的,早就想拆了,那麼寬寬,走個車都進不來,不便利。我奉告他說,那就是石碑上說的廟門,清朝乾隆年間的修建,裁撤了就太可惜了。

上一章 章節目錄 加入書簽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