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寺頭·祈雨·廟會[第5頁/共5頁]
穿過漫山遍野的迎春花,沿著凹凸起伏蜿蜒盤曲的山道,驅車來到雲首村。在汩汩流淌的雲首河邊果然就看到了筆墨裡記錄的白龍潭,撿起一塊石子投進潭中,沉悶的“咕咚”聲說瞭然潭水的確深不成測。《雲首白龍潭創修龍王廟碑記》一文說:“……沁東偏北,有聚落曰雲首。雲首溪水,自西北來,去村二裡餘,飛瀑直瀉,激而成潭。潭方以長,而深則莫能測焉。父老相傳,謂為龍潭。舊無廟,吾村亦無祀,歲遇旱魃,鄰郡中村之民輒來禱,投石於潭,雨即隨應……”碑記一文為當時雲首村一名叫邢如人的秀才執筆。
祈雨,曾經是一項村落常見的官方活動。汗青上靠天用飯的農夫,在遭受大旱時,要向上天禱告,要求降甘霖於人間,屬於農耕期間的風俗文明。因地區分歧、民風分歧,祈雨的典禮也分歧,但有一點是不異的,那就是對龍王的信奉。是以很多村落都有龍王廟,廟裡除了龍王外,有風伯、雨師、雷公、電母等。冇有龍王廟的窮村,也會用本身的體例表達對龍王的畏敬和崇拜。在呂梁山黃河邊的鄉村,祈雨的體例是讓未滿十二週歲的小孩子們,手提瓦罐在水井裡汲了水,到山圪梁上洗一座石獅子,一邊洗,一邊唸叨:“大龍王下大雨,小龍王下細雨,夾溝夾梁下飽雨……” 那是我童年時參與過的祈雨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