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寺頭·祈雨·廟會[第4頁/共5頁]
雲首河長年水量充分,河中有一個深潭,就是資猜中提到的神潭,也叫白龍潭。白龍潭上方曾有一座龍王廟,也稱雲首廟。祈雨步隊將龍王雕像請進雲首廟內,擺放祭品,起香供奉,然後開端祭拜禱告,宣讀禱文。禱文稱《祭龍王文》,曰:“民國某年,歲次某月,朔越禱告,合社人等,謹以香燭油席之儀,敢昭告於龍王尊神位前,曰:上天久旱,下民之憂,罔可空告,惟神是求,伏願油然作雲,施宏恩於庶物;沛然下雨,降甘霖於田疇。清茶明粢,是祝是酬,神其不遠,來格悠悠!尚饗!”
當年的懸泉寺除了滿足周邊公眾的宗教信奉、祈福禳災、廟會合市,同時也承擔著堆棧的服從。在龍王廟的中間至今可見一條用青石板鋪設的古道,這條古道恰是當年供南來北往的行人到此立足安息的車馬大道。白叟們說,從上寺頭到太原,走快點需求七天,走慢點需求八天,優悠安閒一點需求九天,是以留下一句“七緊八慢九消停”的老話。寺院四周曾有一座古佛池,池水由山裡排泄的泉水堆積而成,水源現在還在。這股泉水燒開後不含水垢,經化驗為達標的礦泉水。
祈雨的第一個步調是建議村用雞毛信事前告訴各村,雞毛信的內容大抵為:“晉沁一方,凡遇大旱,惟向雲首社神奫禱告雨澤,從無不該,今旱魃為虐,庶物頹枯,敝村謹按舊規,已擇於某年某月奉擎龍神,肅齋會儀,前去神奫,求祈拜禱,按期路程,循途進步,凡所過各村貴處,理宜先為通啟,謹此。上呈各村,社首公所諸君爺台,覽畢轉送前村,勿誤是望!中村某某某拜具。”
為多體味一點關於祈雨的細節,趙買紅派他的小兒子帶著我們沿著當年祈雨的門路走了一遍。
關於祈雨的講究多多:停止祈雨典禮的鄰村,如想借用上寺頭的龍王雕像,不成以公開請走,遵循端方必須去“偷”:早晨悄悄進村將龍王雕像抬走,出村時放鞭一掛,以見知會。祈雨畢再悄悄送回,焚香供奉後拜彆。何故如此,已是知其然不知其以是然了。
上寺頭的村民,祖祖輩輩賴覺得生的手腕不但僅範圍於種地,趙買紅的爺爺就曾經是一名多纔多藝的白叟,會油漆、接骨、獸醫等。彆的,鎖匠和圪爐鍋匠人也不在少數。
祈雨,曾經是一項村落常見的官方活動。汗青上靠天用飯的農夫,在遭受大旱時,要向上天禱告,要求降甘霖於人間,屬於農耕期間的風俗文明。因地區分歧、民風分歧,祈雨的典禮也分歧,但有一點是不異的,那就是對龍王的信奉。是以很多村落都有龍王廟,廟裡除了龍王外,有風伯、雨師、雷公、電母等。冇有龍王廟的窮村,也會用本身的體例表達對龍王的畏敬和崇拜。在呂梁山黃河邊的鄉村,祈雨的體例是讓未滿十二週歲的小孩子們,手提瓦罐在水井裡汲了水,到山圪梁上洗一座石獅子,一邊洗,一邊唸叨:“大龍王下大雨,小龍王下細雨,夾溝夾梁下飽雨……” 那是我童年時參與過的祈雨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