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網
會員書架
繁體小說網 >曆史軍事 >荒村拾遺 > 上寺頭·祈雨·廟會

上寺頭·祈雨·廟會[第2頁/共5頁]

上一頁 章節目錄 加入書簽 下一頁

鄉紳曾是近代中國社會中一個不成忽視的首要階層,鄉紳具有遍及的公眾根本,是村落公眾的代表。鄉紳在官方與官方曾是承上啟下的橋梁,起著造福鄉裡、教養公眾的感化。他們不但是儒家文明血脈的傳承者、推行者和履行者,更是在本地公眾中具有號令力的代表人物。社首就產生在鄉紳階層。被推舉出的社首凡是也是村民和宗族中最具聲望、辦事公道的人。近似祈雨如許大範圍的祭奠典禮,都由各村的社首牽頭構造,按部就班,令行製止,分毫不差。按照上寺頭白叟們的回想,推算下來,1944年是該村汗青上最後一次祈雨。那次祈雨由中村建議,參與者有上寺甲等四十八村,可見陣容浩大、人數浩繁。在上寺頭村見到一份羊毫謄寫的民國期間的舊質料,記錄了當年這一帶祈雨的詳情。質料的封皮上寫著:“中村大社·民國八年蒲月十五日·昌瑞堂段記”,一筆標緻的行楷披髮著陳年舊事的氣味。

初春的一個週日,受朋友之邀,來到澤州縣下村鎮的上寺頭村,旨在為該村四月初二的廟會做點鼓吹策劃,是以得知上寺頭村要在廟會這一天停止陳腐的祈雨典禮。“祈雨”這個詞,早已塵封在影象中,乍一傳聞,讓我實在感到別緻。

村支書趙買紅冇有多少文明,不善言談,笑容中帶著一種與生俱來的刻薄仁慈和木訥樸素,做人卻很有些遠見高見。他說:“我修起小學,請來教員,我就留住了孩子。留住了孩子,就留住了孩子的娘。辦起了企業,有錢可掙,就留住了村裡的男人。留住了男人就留住了一個家庭。留居處有的家庭,我就留住了這個村莊,不然上寺頭也早成空殼村了。”

題記:上寺頭村民全數是趙氏家屬,這個家屬的遠祖是誰,從那邊遷來,已不得而知。疇前曾有兩條清澈的河水繞村而過,一條叫長河,另一條叫大河,又叫西頭河。兩條河道經李寨九女湖彙入沁河,至今仍有“四十裡長河五十裡寬”的民謠存活在村民的口頭。現在兩條河皆因開礦挖煤斷了水脈,早已了無蹤跡。

禱祝罷,將一塊石頭扔進潭中,此舉也叫“打奫”,以後在廟內用畢羹湯撈飯,放銃起駕,由另一條路返回,經過西灣、窯坡、姚莊、南河底、小南山、賈寨、車山、王坡、灣村、上村回到中村。沿途有龍王廟的村落,皆要將龍王泥像抬入廟內起香供奉。全部祈雨典禮費時三天。參與祈雨的村落,早早等在路邊驅逐祈雨步隊,各村均要在村口設案擺放香燭謝帖。禱告雨澤時,不準鼓譟,沿門插柳,製止屠宰。每戶人家披髮黃表一張,每字號披髮黃表一張,黃表要擺放在桌子上。質料記錄,祈雨以後,本日便有大雨沛但是下,非常靈驗。如有冰雹一同降至或者祈雨不靈,會被以為是民氣不敷虔誠而至,如:“……淩晨打奫畢,回至雲首廟上,用罷飯起駕時生雲,至西灣村莊架,下細雨一指,黑夜住南河底落架後用飯畢,雷雨高文,下至四指。月朔日行至王坡發雲響雷,至灣村下雨二指。冰雹打賈寨有半尺許,上寺頭半尺深,……後聞言賈寨民氣不誠,做飯不敷,大米全無,隻要芋頭(?)半。上帝有眼,用冰雹打之,上寺頭放銃換內行,使火藥不實,冰雹打之……”

上一頁 章節目錄 加入書簽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