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第3頁/共8頁]
二,神為形之君。形神固然相互依存,但有主次之分,神是主,是君;形是次,是臣:“精力之於形骸,猶國之有君也。”以是在攝生中,養神重於養形,養心重於養身,攝生要“修性以保神”“放心以滿身”。
在談藥、酒與名流風采的那一章裡提到魏晉的攝生文明,但冇有多講,實在這個題目很值得提出來伶仃談一談。
魏晉名流的攝生文明
四,攝生要保持好的心態,做到氣定神閒,寬泰自居,澹泊自守。不可訛詐,不跟人爭鬥。要積德,不要作歹。
四,兼養為功。攝生要重視到各個方麵,哪個方麵都不能忽視,都必須兼顧到。而普通人很難麵麵俱到,以是嵇康說:攝生有五難:名利不滅,此一難也。喜怒不除,此二難也。聲色不去,此三難也。滋味不斷,此四難也。神慮精散,此五難也。
三,攝生要重視飲食起居。不要久坐,不要久行,不要久視,不要久聽。不餓的時候不要勉強進食,不渴的時候不要勉強飲水。身材要常常活動,但不要過分,吃東西要少一點,但不要到饑餓的程度。夏季的早上不要空肚,夏天的早晨不要飽食。早上不起太早,早晨也不睡太晚。
明顯,在攝生體例上葛洪主張掌控中庸之道。他在這段話的前麵引《仙經》曰:“攝生以不傷為本。”不傷生就是攝生。掌控中庸之道,就是為了不傷生。這個事理對我們當代人的保健攝生仍然具有首要的指導意義。一些報酬了尋求強身而大量活動、強力熬煉、應戰極限,或過分尋求營養、不需求地進補,不但無益並且有害。
甚麼樣的死是值得而不必可惜的呢?顏之推說:“行誠孝而見賊,履仁義而獲咎,喪身以百口,泯軀而濟國,君子不咎也。”“行誠孝而見賊”,因為做忠臣孝子(這裡“誠孝”就是“忠孝”,“忠”改成“誠”是為了避隋朝建國天子楊堅的父親楊忠的諱)該做的事,而遭到好人的讒諂;“履仁義而獲咎”,對峙走仁義的門路而獲咎了當權者;“喪身以百口”,捐軀本身保百口屬;“泯軀而濟國”,捐軀本身的生命挽救國度。因以上四種環境而死,這是值得的,“君子不咎也”,“不咎”就是不攻訐,不責備,以為應當,以為值得,不必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