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第1頁/共5頁]
另有一類名流,他們的才氣冇有表示在治國上,而是表示在學問與品德上,像前麵提到的王弼、嵇康、阮籍、戴逵,這也是真正的名流,他們為學術文明做出了了不起的進獻,也不是那些水貨可比的。
王安石這裡講的“士”纔是真正的士,也就是我所說的真正名流,有一兩個如許的名流,國度便能夠治好,而水貨的名流再多,又有甚麼用呢?
但是名流的稱呼厥後越用越濫,彷彿明天的博士貶值一樣,水貨很多,乃至於有人講:“名流不需求甚麼奇才,隻要偶然候,縱情喝酒,熟讀《離騷》,便能夠叫名流了。”說這個話的是王濛的孫子王恭(見《世說新語·任誕》第五十三則),當時已經到了東晉的晚期了。王恭也算當時的一個名流,但是不管學問才氣都遠不如前輩了,至於玄學和清談,王恭的確就是個門外漢,以是才說出如許的話。但這話也反應了當時的實際環境,當時很多所謂名流多數就是像王恭說的,出身於門閥大族,藉著父祖的餘蔭過著敷裕浪蕩的餬口,整天隻會喝酒,覺得會喝酒就是名流,本領倒是冇有的。東晉時號稱“八達”之一的畢卓就說:“一手持蟹螯,一手持酒杯,拍浮酒池中,便足了平生。”(見《世說新語·任誕》第二十一則)為了表示本身的放蕩不羈,還借酒裝瘋,做出一些奇奇特怪的行動—有人乃至跟豬一起喝酒(見《世說新語·任誕》第十二則)。
看魏晉時候的記錄,很多大名鼎鼎的人物身上都長虱子,並且一點都不覺得恥。嵇康在寫給山濤的斷交信中就大風雅方地說本身“性複多虱,把搔無已”。據《世說新語·雅量》第二十二則,東晉初年的名臣顧和坐車上朝的時候,停下車來抓虱子,另一個大臣周 顛末他的車子,他一點都不感覺不美意義,“夷然不動”。另有一個更聞名的例子,是關於北朝的名流王猛的,他厥後當了苻堅的宰相。在他還冇有出山的時候,碰到桓溫北伐,他便去找桓溫,想摸索一下南朝的景象,看看能不能到南朝去仕進。他在桓溫的麵前一麵抓虱子,一麵侃侃而聊天下局勢,用白話文來講就是“捫虱而聊天下事”。
捫虱而聊天下事
藥、酒與名流風采
註釋
【1】見李修建《民風—魏晉名流的餬口美學》(群眾出版社2010年8月出版)。
後代一談到名流風采,差未幾就隻剩下兩個特性,一個是喝酒,一個是不修麵貌,實在真正的大名士必必要有經邦濟世之才,像諸葛亮、王導、謝安、王猛如許的人纔算得上。宋朝的王安石有一篇非常短小的文章,叫《讀孟嘗君傳》,一共隻要八十九個字,全文以下:世皆稱孟嘗君能得士,士以故歸之;而卒賴其力以脫於豺狼之秦。嗟乎!孟嘗君特雞鳴狗盜之雄耳,豈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齊之強,得一士焉,宜能夠南麵而製秦,尚何取雞鳴狗盜之力哉?雞鳴狗盜之出其門,此士之以是不至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