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網
會員書架
繁體小說網 >曆史軍事 >中華的另一種可能:魏晉風流 > 第十三章

第十三章[第3頁/共5頁]

上一頁 章節目錄 加入書簽 下一頁

戴逵(?—396年)是東晉人,字安道,出身士族,卻一輩子隱居不仕進,隻喜好文學藝術。但他跟當時的名流都有來往,謝安、劉惔都很賞識他。他跟王徽之的友情特彆好,聞名的“雪夜訪戴”故事中的“戴”就指他,訪的人是王徽之。這個故事在《世說新語·任誕》中能夠找到:王子猷居山陰,夜大雪,眠覺,開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仿偟,詠左思《招隱詩》。忽憶戴安道。時戴在剡,即便夜乘劃子就之。經宿方至,造門不前而返。人問其故,王曰:“吾本敗興而行,興儘而返,何必見戴?”

竹林七賢中的阮氏叔侄—阮籍跟阮鹹,都是音樂涵養很高的人,阮籍寫過《琴賦》,阮鹹史稱“解音”。當時聞名的樂律學家荀勖按古製造了十二枚新律管,用來調聲,本身很對勁,但阮鹹聽了今後卻感覺聲音高了一點,鑒定是古尺和今尺的長度不一而至。荀勖開端很不平氣,厥後有人從地下發掘出了周朝的玉尺,他才發明周尺比當時的尺的確長一點,乃至本身所造的律管略短,這才佩服阮鹹的神妙【1】。中國傳統樂器中至今另有一種樂器叫“阮鹹”,或簡稱“阮”(古琵琶的一種,四弦有柱),就是人們為記念阮鹹而定名的,因為這類樂器他彈得最好,也有人說這類樂器就是阮鹹締造的。

廣陵散的故事一千七百多年來膾炙人丁,成語中的“絕唱”“絕響”“廣陵散絕”,都是從這個故事來的。

【4】此用錢鍾書《管錐編》的讀法,傳統的讀法是:“一,氣韻活潑是也;二,骨法用筆是也;三,應物象形是也;四,隨類賦彩是也;五,運營位置是也;六,傳移摹寫是也。”

戴逵和他的兒子戴都以畫佛像聞名,並且由繪畫走向雕塑,父子倆都是聞名的佛像雕塑家。戴逵還是中國山川畫的開隱士物之一。戴逵的文章也寫得很好,所作《竹林七賢論》很馳名,劉義慶撰寫《世說新語》以及劉孝標厥後註解《世說新語》,都從中取材很多。

上一頁 章節目錄 加入書簽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