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第2頁/共5頁]
【3】《世說新語·任誕》第四十二則:桓子野每聞清歌,輒喚“何如”,謝公聞之,曰:“子野可謂一往有密意。”
魏晉南北朝的藝術
【2】《世說新語·任誕》第四十九則:王子猷出都,尚在渚下。舊聞桓子野善吹笛,而不瞭解。遇桓於岸上過,王在船中,客有識之者雲:“是桓子野。”王便令人與相聞,雲:“聞君善吹笛,試為我一奏。”桓時已貴要,素聞王名,即便回下車,踞胡床,為作三調。弄畢,便上車去。客主不交一言。
嵇康不但是吹奏家,更是一名了不起的音樂實際家,中國音樂史上第一篇獨立完整的音樂實際著作就是嵇康的《聲無哀樂論》。這篇文章從頒發到現在已經差未幾一千八百年了,它的影響還在,它提出的題目還值得會商。儒家的傳統樂論是以為聲有哀樂的,最典範的說法就是:凡音者,生民氣者也。情動於中,故形於聲。聲成文,謂之音。是故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聲音之道,與政通矣。(《禮記·樂記》)這裡說得很明白,聲音生於民氣,而與政局相通,所以是有哀樂的。這類實際在中國傳統中是正統實際,直到明天都是如此。比如唐朝墨客杜牧說:“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後庭花》就是亡國之音。我們明天還常說靡靡之音是亡國之音,而反動的歌曲老是雄赳赳氣昂昂的,典範代表是“文明大反動”的語錄歌,當時候帶有一點點傷感、纏綿情調的歌曲都是不能唱的,都是要攻訐的黃色歌曲。前不久另有人倡導大唱紅歌,傳聞紅歌能鼓勵人的反動感情。可見“聲有哀樂”一派一向是主流派,而嵇康卻說聲無哀樂,以是他是個異端。
逼真寫照,正在阿堵中
廣陵散的故事一千七百多年來膾炙人丁,成語中的“絕唱”“絕響”“廣陵散絕”,都是從這個故事來的。
最厥後簡樸談談雕塑和修建。
先講音樂。
註釋
顧愷之的畫在當時獲得的評價很高。謝安說:“顧長康畫,有百姓來所無。”(《世說新語·巧藝》第七則)。顧愷之能夠說是中國畫的鼻祖式人物,堪與唐朝的吳道子並稱畫聖。顧愷之又善音樂能文章,寫過《箏賦》《觀濤賦》《雷電賦》等。
戴逵和他的兒子戴都以畫佛像聞名,並且由繪畫走向雕塑,父子倆都是聞名的佛像雕塑家。戴逵還是中國山川畫的開隱士物之一。戴逵的文章也寫得很好,所作《竹林七賢論》很馳名,劉義慶撰寫《世說新語》以及劉孝標厥後註解《世說新語》,都從中取材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