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第5頁/共7頁]
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
陶淵明的詩文思惟深切,依托深遠,明白曉暢,不富麗不砥礪,不堆砌辭藻,但是味道醇厚、特彆耐讀,因為它實在,不扯謊話,就如陶淵明這小我活得實在、活得自我一樣。
他又在《歸去來辭》的最後說:“聊乘化以歸儘,樂夫天命複奚疑!”也是一樣的態度。
魏晉今後文學獨立成科,人們對文學的首要性和文學的規律有了深切的熟諳,也纔開端有了文學實際的研討,有了格律和聲韻的講究。唐朝的時候把講究格律聲韻的詩(主如果律詩和絕句)稱為近體詩,而把不講究格律聲韻的詩稱為古體詩,這個近體、古體的分水嶺也在魏晉。對格律和聲韻的講究不是從唐朝纔開端的,而是從魏晉就已經開端了,隻是到唐朝才成熟牢固了罷了。
驅馬舍之去,去上西山趾。
最後又說:
戶庭無塵雜,虛室不足閒。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
在中國當代墨客中,我最喜好陶淵明的這類對待生命的態度,因為他看得最透辟,看得最通達。
但恐斯須間,魂氣隨風飄。
僻巷隔深轍,頗回故交車。
色彩改平常,精力自損消。
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聊乘化以歸儘,樂夫天命複奚疑!
繁華有蕉萃,堂上生荊杞。
凝霜被野草,歲暮亦雲已。
甚念傷吾生,正宜委運去。
講到陶淵明的詩,大師最熟諳的大抵莫過於“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十個字的確成了陶淵明的標記,想起陶淵明就想起這十個字。這十個字把陶淵明那種與世無爭、悠然得意、闊彆名利、沉醉天然的生命情調與美感尋求,非常形象非常簡練地表達了出來。“悠然見南山”,有的版本作“悠然望南山”。到底是“見”還是“望”?我看當然是“見”,“見”是不經意的,“望”是經意的,“見”是偶爾相遇,“望”是主動去看,把“見”改作“望”,那種悠然得意的味道就少多了。實在這兩句詩不但僅是寫景,還是很有哲理意味的。傳壓服用菊花能夠延年,南山則意味長命,所謂“壽比南山”,采菊而見南山,這是道家的境地,是把生命本身看得高於身外統統的看法的表現,用道家的說話來講叫“貴生”,叫“守真”。冇有看破生命的本質,而熱中功名、汲汲於俗世繁華的人,是寫不出如許的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