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長線才能釣大魚[第1頁/共3頁]
如許的投資者永久隻是熱中於短線投資,比如他們買了股票,不會耐久將股票拿在手裡等著它們貶值,而是隻要感覺代價好,哪怕上午纔買進,下午就會賣出。對他們來講,隻要賺了錢就行,不考慮那麼長遠。
成果正如李嘉誠所料,跟著小我通訊收集逐步被消耗者們所接管,到1998年,李嘉誠出售Orange4.3%的股分,套現54億港元,加上當年被併購後買賣所得的200億港元現金、220億港元票據以及650億港元的德國電訊公司股票,僅僅疇昔10年,李嘉誠在這項不被人看好的停業上的收益已超越當初投資的10倍。
與馬雲的困頓比擬,當時全部互聯網行業卻在飛速地生長。互聯網經濟深受國際本錢的喜愛,而此時的中國互聯網也正在享用著來自風險投資的盛宴。以聞名的老虎基金、高盛和軟銀為代表的風險投資商紛繁進入中國市場,與阿裡巴巴同一期間的三大流派網站和一些電子商務、文娛網站全都獲得了大量的風險資金,而處在起步階段的阿裡巴巴,天然也引來了無數投資商的存眷。
經商可分為短線和長線兩種投資戰略,而李嘉誠特彆善於應用後者停止投資,他曾如許談起本身的投資戰略:“好景時,毫不過分悲觀;不景氣時,也不過分悲觀。在闌珊期間,大量投資。我們首要的衡量標準是,從長遠角度看該項投資是否有贏利潛力,而不是該項資產當時是否便宜,或者是否有人對它感興趣。”在買賣場中,李嘉誠利用“放長線釣大魚”的戰略,使長江實業個人耐久雄踞香港企業王位。
● 李嘉誠案例
對於李嘉誠“放長線釣大魚”的運營戰略,他的兒子李澤钜深有感到。他談到,做買賣的時候打算是5年、10年,不是一年、兩年,長實有些項目也是7年纔有收成。
● 李嘉誠聰明
1999年,靠著和團隊湊起來的50萬元,馬雲正式建立了阿裡巴巴。但是,這50萬元相對於需求龐大資金投入的互聯網行業來講,的確就是杯水車薪。固然馬雲到處節流,但是跟著阿裡巴巴的不竭生長,支撐了幾個月以後,公司還是墮入到彈儘糧絕的地步。當時馬雲乃至困頓到需求乞貸來給團隊成員發人為的境地。
實在,很多勝利的投資大師,他們投資大多是長線持有,比方股神巴菲特。他不在乎那點蠅頭小利,老是將一隻股票持有幾年乃至幾十年,期間沉著地闡發市場的靜態,掌控機遇,如許放長線釣大魚,常常是勝利的。
現在大多數的投資者,都有一個不好的風俗,就是總想著如何才氣把錢快速地賺到口袋裡,不去理睬長遠的好處。這類隻顧麵前小好處,而忽視了長遠的心態就是典範的“一鳥在手,賽過百鳥在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