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網
會員書架
繁體小說網 >遊戲競技 >民國清流.大師們的中興時代 > 第六章 民國二十五年(1936)

第六章 民國二十五年(1936)[第9頁/共23頁]

上一頁 章節目錄 加入書簽 下一頁

1929年以後,文壇各派權勢嚴峻對峙,比武論爭不竭,是阿誰期間典範的文明征象。周作人在《關於寫文章》一文中以為,這類筆戰“現出本身的醜態來,如不是卑怯下劣,起碼有一副蠻橫神情”。兄長魯迅卻與他唱反調,在《中國文壇的悲觀》一文中則說:“作文‘藏之名山’的期間一去,而有一個‘壇’,便不免有鬥爭,甚而至於漫罵,誣告的……文壇決不是以混亂,倒是反而越加清楚,越加清楚起來了。”

名師執筆美人蔘,畫出冬烘兩鬢斑。

孫中山帶領的辛亥反動勝利後,吳承仕出任司法部僉事,如同魯迅任教誨部僉事。但吳承仕不戀宦途,不久拜章太炎為師,將精力轉退學術範疇,遂成大學問家,後又插手反動,插手中國共產黨。

胡適此信,是迴應周作人曾寫信勸胡適凡事不成太熱情,“汔可小休”的,故胡適在信中,反過來又說周作人,“吾兄本身也是故意人,不時發‘諄諄之言’,但胸懷平和,無嚴峻之氣象,故讀者但覺其淡遠,不覺其為‘諄諄之言’”(《胡適來往手劄》)。

華北危急迫在眉睫,天下紛繁要求連合禦侮的同時,訊息界、文明界爭奪談吐自在的呼聲,響徹大江南北。西安事情產生,舉國震驚。

周作人一貫平和淡然,但在此這等刻薄刻薄,定有深層啟事。這讓人想起魯迅那篇《趨時和複古》。該文頒發在1934年8月15日的《申報·自在談》。文章一開首說:

寶相寂靜許拜參,麪皮光滑鬢毛斑。

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吳承仕赴南京鄉試,落第人。光緒三十三年(1907),又以舉人身份赴北京,插手在保和殿停止的貢考(俗稱殿試)。因時逢“戊戌變法”,停科舉改成“舉貢考職”。吳承仕與進士一道朝考,獲一品級一名,時稱“朝元”,亦稱狀元。光緒欽點大理院主事。年僅二十四歲之吳承仕,成為清王朝最年青的狀元。

我們再看看魯迅去世當天,周作人在接管《大晚報》采訪時關於魯迅的說話:

我們和我們子孫來這裡憑弔還禮的,

胡適本身說,“我寫了這首小詩,頗寓對日本的一點但願”(7月21日日記)。

吳承仕(1884—1939),學者。字檢齋,安徽歙縣人,清光緒舉人。章炳麟弟子。曆任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中國粹院傳授。精研音韻訓詁及當代名物軌製。暮年以新觀點清算古籍,較有成績。1933年今後,在北平創辦進步的學術刊物,在黨的帶領下插手了一二·九活動,對於當時抗日民主活動有必然影響。抗戰今後,對峙在天津處置地下活動,支撐兩個進步刊物,傳播民主反動的吼聲。著有《經籍舊音辨證》《典範釋文序錄疏證》《三名禮品》《號衣釋例》《釋車》《六書條例》《淮南舊注校理》等。

上一頁 章節目錄 加入書簽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