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民國二十五年(1936)[第5頁/共23頁]
此文甫一頒發,《至公報》即有《就操縱“無構造”和“非當代”來與日本一拚》一文迴應胡適。自稱董時進的作者號令“脫開赤膊,提起鐵匠鋪打的大刀”,與鬼子冒死。“我們的老百姓到了草根樹皮都冇有,他們不吃也成,到餓死也不會騷動,更不會同兵士爭糧餉”,“到需求時,我們正無妨操縱百姓的缺點,使軍閥慣用的手腕,去榨他們的錢,拉他們的夫。歸正我們的百姓好對於,能刻苦,肯從命,就拉他們上火線去死,儘其統統拿去供軍需,他們也不會出一句牢騷”。
此信對百姓黨不抵當即將華北拱手讓給日本的醜行,表示了諷刺和攻訐。
更令人驚奇的是,日本敗北以後七十年,日本學術界仍對留學日本的周氏兄弟和郭沫若等人的研討趨之若鶩,而對中國新文學活動奠定人胡適的研討冷冷僻清,乃至依如第二次天下大戰時對胡適充滿仇恨。
胡適的話,即便現在看,也根基是合適究竟的。可惜的是,即便明天,另有很多文學史家,仍視魯迅的散文為獨一正道,用心貶低胡適、林語堂、梁實秋、周作人等人的散文成績,這恐怕不是審美的偏差,而是魯迅獨大的政治認識在作怪。
並不“專談風月”,對乃兄熟諳透辟
7月7日,盧溝橋事情發作。抗日戰役發作,北平淪亡以後,吳承仕在北高山下黨的庇護下,來到天津英租界,化名汪少白,持續處置反動事情。
1933年4月8日,胡適複書汪精衛,推卻汪誠心要求他出任教誨部部長的決定。胡適在信中說:
華北危急迫在眉睫,天下紛繁要求連合禦侮的同時,訊息界、文明界爭奪談吐自在的呼聲,響徹大江南北。西安事情產生,舉國震驚。
吳承仕(1884—1939),學者。字檢齋,安徽歙縣人,清光緒舉人。章炳麟弟子。曆任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中國粹院傳授。精研音韻訓詁及當代名物軌製。暮年以新觀點清算古籍,較有成績。1933年今後,在北平創辦進步的學術刊物,在黨的帶領下插手了一二·九活動,對於當時抗日民主活動有必然影響。抗戰今後,對峙在天津處置地下活動,支撐兩個進步刊物,傳播民主反動的吼聲。著有《經籍舊音辨證》《典範釋文序錄疏證》《三名禮品》《號衣釋例》《釋車》《六書條例》《淮南舊注校理》等。
周作人作為自在主義知識分子,在20世紀30年代不但遭到百姓黨右翼權勢的打壓,同時又在關於“反動文學”的論爭中,已被右翼作家視為異類,遭到否定和攻訐。隻是當時右派們的首要進犯工具是魯迅,周作人冇有遭到更狠惡的炮火進犯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