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民國二十五年(1936)[第16頁/共23頁]
周作人在“苦雨齋”裡寫文章,這是究竟。但並不談風月。對此,他在1936年11月出版的《瓜豆集·題記》中說:
“周啟明頗昏,不知外事”的考語,有點牽強。僅因廢名攻訐他,就遷怒於周作人,難以服人。
1936年新年伊始,平津訊息學會召開建立大會。激烈號令當局開放“言禁”。紐約《太陽報》、倫敦《每日前鋒報》駐京記者,厥後成了名流的斯諾,主動支撐平津訊息學會提出的廢除訊息查抄軌製的主張。不久,《天下日報》對此做了報導,全天下都存眷中國訊息界爭談吐自在的鬥爭。
後周作人又在《周作人手劄·序言》中,暗含調侃地說:
10月19日,魯迅在上海租界病逝。上海公眾為他停止了昌大的祭奠活動。百姓黨中心黨部收回“訓令”,必定魯迅在五四活動時倡導口語、創作小說的進獻,對他竄改成右翼作家,表示可惜。並“絕對製止”刊載“無謂恭維文章,操縱死者大肆煽動”。
胡適此信,是迴應周作人曾寫信勸胡適凡事不成太熱情,“汔可小休”的,故胡適在信中,反過來又說周作人,“吾兄本身也是故意人,不時發‘諄諄之言’,但胸懷平和,無嚴峻之氣象,故讀者但覺其淡遠,不覺其為‘諄諄之言’”(《胡適來往手劄》)。
1936年,吳承仕在《期間文明》頒發《一二·一二的請願遊行與學運》,翌年又在該刊頒發《新門生個人的呈現》,都是總結一二·九活動以來門生愛國活動所獲得的生長,同時揭穿百姓黨分裂學運的各種詭計。就是在這一年暮秋,經中共地下黨的磨練,吳承仕被采取為中共黨員,與齊燕銘等編在同一特彆小組。
眼斜好顯蛾眉細,頭大難將狗洞鑽。
1935年1月1日出版的《文學》雜誌,頒發了一篇《林語堂論》。這篇文章的作者是左聯的論理家胡風。在文章中,針對周作人關於藹理斯將叛徒與隱士統於一身的觀點,胡風指出:“藹理斯底期間已經疇昔了。季世的我們已經發明不出來迴避了實際主義而又對實際有主動感化的門路。就現在的周作人氏說罷,要叫‘傖父豎子’的我們在他內裡找出在實在意義上的‘叛徒’來,就是一個天大的困難。”意義是作為“隱士”的周作人,已落空了他的汗青主動感化了。
我們應當在東方諸民族的自在劃一態度上連絡起來,使天下為之顫栗!我們能夠師法馬克思一句話“所失的不過是鐵鏈(多譯為枷鎖——引者)罷了”,要如許,天下的舞台始會竄改,而“活力的國度”必然能升出新奇的太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