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網
會員書架
繁體小說網 >遊戲競技 >民國清流.大師們的中興時代 > 第四章 民國二十三年(1934)

第四章 民國二十三年(1934)[第7頁/共24頁]

上一頁 章節目錄 加入書簽 下一頁

因為《獨立批評》對當局當局有狠惡鋒利的攻訐,曾在1936年12月,被宋哲元將軍主政的“冀察政務委員會”查封。胡適旋即操縱訊息界表示抗議。以胡適的人望和社會影響,再加上各界人士的幫忙,三個月後,《獨立批評》複刊。

《獨立批評》頒發丁文江如許的政治主張,無異於公開應戰百姓黨的獨裁統治,可看到丁文江們對共產黨潛伏的憐憫與欽慕。但史家們一向掩蔽這些汗青。

老去無端玩古董,閒來隨分種胡麻。

當時,同人刊物很多,魯迅等人辦的《莽原》諸雜誌,多數是同人合辦。而《獨立批評》同人撰稿,不收稿費,在本身園地裡說本身要說的話,既不肯姑息初級興趣,不肯濫用名詞,又無麻醉性、刺激性和消遣性,如許的期刊為數未幾,甚或獨樹一幟。

風趣的是,新文學活動鼓起,本來是反對淺顯小說這一文學款式的。文學研討會建立伊始,開宗明義,反對“將文藝當作歡暢時的遊戲或得誌時的消遣”的偏向。底子不能苟同和容忍以尋求文學的文娛消遣感化的淺顯小說存在的。文學研討會和厥後的反動作家及左聯,一向將淺顯文學當作新文學的對峙麵,加以討伐。他們對貧乏構造,也無明白綱領和體係實際主張的淺顯文學作家冠以“鴛鴦胡蝶派”之名,加以諷刺。但讓他們冇推測的是,適應期間、適應都會市民需求的淺顯文學,不但冇有被他們打壓而冷落,反而興旺生長,與他們所謂“反動文學”的寥寂構成龐大反差。

《春明外史》在上海顫動,突破了京滬兩地文藝相互架空的格式。20世紀20年代,跟著魯迅定居滬上,全數由共產黨員作家構成的締造社、太陽社也集合到上海,遂有右翼作家為旗號的“反動文學”活動的勃興,上海成為新文學的堡壘。

1936年1月9日,胡適在致周作人的信中,反覆了日記的內容,他對日漸低沉的老朋友說,本身以是儘力事情於《獨立》,“不為用飯,不為名譽,隻是完整做公家的事”。其意自明。

《啼笑人緣》連載後,社會上有傳聞說,小說中劉將軍搶沈鳳喜為妾,是暗喻張學良。又傳說張學良聞知,擺下鴻門宴,請張恨水到奉天,擬報此仇。張恨生果然有奉天之行,但張學良不但並未侵犯,反而以禮相待。宴會上談笑風生,特彆還提及關於《啼笑人緣》暗喻之謊言。張學良暢懷大笑:“無稽之談!”然後當眾授“東北邊防司令部參謀”“百姓當局軍事委員會北平分會參事”兩職給張恨水。自此,每月給張恨水薪俸一百銀圓。

上一頁 章節目錄 加入書簽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