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民國二十三年(1934)[第4頁/共24頁]
讀史敢言無舜禹,談音尚欲析遮麻。
張恨水寫《啼笑人緣》,緣於北平的一個訊息。一個姓田的旅長,看中了一個有姿色的唱大鼓書女藝人高翠蘭,然後將她搶走。高翠蘭父母向田索討身價銀兩不遂,而將他告到法院。經審理,田被判刑入獄。高卻對田有好感而不忘情,回到家中,常與父母哭鬨,引發鄰居和訊息界重視(《章回小說大師張恨水》)。
彆的,另有兩首,一“刺疑古玄同也”,一“刺劉半農博士也”。漫罵鄙陋,不值一提。
4月,在中國共產黨的支撐下,很多學人在宣武門外下斜街浙寺為李大釗停止公祭。在哀傷的氛圍中,周作人帶著一個花圈並奠儀十元,呈現在公祭會上。為李大釗辦公祭,周作人天然曉得其政治目標,但他還是插手了,去告慰李大釗的英魂,死者畢竟是本身未幾的朋友之一。並且,讓他更哀思的是,李大釗赴死,而身後冷落。
幾個無聊的作家,洋服也妄稱法衣。
《獨立批評》是我們幾個朋友在阿誰無可如何的局勢裡,以為還可覺得國度儘一點點力的一件事情。當時北平城裡和清華園的一些朋友常常在我家裡或在西歐同窗會裡集會,常常會商國度和天下的情勢。就有人建議要辦一個刊物,來講說普通人不肯說或不敢說的誠懇話。
周作人自壽詩,誠有諷世之意,然此種微辭,已為今之青年所不憭;群公相和,則多近於肉麻,因而火上添油,遂成眾矢之的。而不作此等進犯筆墨,彆的剋日亦無可言。此亦“古已有之”,文人美女,必負亡國之責,近似亦有人覺國之將亡,已在卸責於清流或言論矣。
胡適在當“王者師”的態度上,一向對峙在“山野”不插手當局的清流姿勢。比如,1933年春,百姓當局的汪精衛曾多次力邀胡適“出山”,插手當局事情,其言辭誠心,態度謙恭。胡適不為所動,恪守信譽,予以回絕。表示了胡適作為新文明活動以來,一向對峙做“王者師”的思惟魁首,認識到對國度民族負擔的汗青任務。他在4月8日致汪精衛的信函中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