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民國二十三年(1934)[第11頁/共24頁]
厥後,張學良聽信誣告,將法儲會會長丁春膏下獄。丁夫人到處托人討情無果,便找到素昧平生的張恨水。急公好義、秉承公道的張恨水,給張學良致信,詰責為何不經調查,聽信誣告,即抓人入獄。張學良對此函極其正視,命令徹查,發明丁春膏公然為人讒諂,因而命令開釋。
在胡適等人悉心的籌辦下,《獨立批評》終究在1932年5月22日出版。
周作人停下進步的腳步,向後發展,遭到很多新文學作家、攻訐家的攻訐。但他並未改弦更張。抗日戰役發作前,他前後出版了《長日集》《看雲集》《苦口甘口》《書房一角》《夜讀抄》《苦茶漫筆》等十部散文集。從藝術上看,仍然是閒適和蕭灑、詼諧調和趣,但作品的戰役氣味日漸淡薄,苦味、悲觀、頹唐越來越濃。固然周作人仍然是“京派”作家的主將。但跟著沈從文的崛起,周作人的星光已見暗淡。
是年4月,並未入流新文學活動大潮的張恨水,在《天下晚報》副刊《夜光》開端連載九十餘萬字的長篇小說《春明外史》,連載五十七個月,街談巷議,顫動古城。近五年時候,不管寒暑風雪,每天下午兩三點,便有多量讀者,排在報館門口,等候當日晚報出售。連載到第十三回時,由《天下日報》出版單行本,甫一出版,即告售罄。接連再版,仍被搶購一空。1927年將一集、二集歸併出版,也很快脫銷(《〈天下日報〉興衰史》)。
1931年,九一八事情產生,舉國震驚,百姓氣憤。
但令周作人冇想到的是,《五十自壽詩》竟引發一場不大不小的攻訐風波。起首發難的是,《申報·自在談》頒發了廖沫沙署名埜容的文章《人間何世?》並擁戴詩一首,中有:
回過甚來,再說周作人日本之行的目標。筆者覺得,“訪舊”“重溫舊夢”皆有之。要緊的是,人們對周作人此次訪日的成果有所忽視。中日兩邦反目,日本正一步一步推動滅亡中國的計謀打算,以日本之強大、中國之孱羸,戰役全麵發作,其結局,重遊日本的周作民氣中是稀有的。他脫去老衲的法衣,身披日本太陽旗的日子,已為期不遠了。重訪日本,然後走向深淵,這之間是有邏輯乾係的。
我所但願者,隻是一點思惟談吐自在,使我們能夠公開的替國度想想,替群眾說說話。我對於政治的興趣,不過如此罷了。我向來不想插手實際的政治。
假定先生竟以“麵前站著一其中門生”之名,必然要逼我說一點,那麼,我說:第一步要儘力圖奪談吐的自在。
以張恨水之本性,行文之辛辣,更知他仇恨日寇,做齣戲弄土肥原賢二的妙劇,給沉悶的北平增些熱烈,長長國人神情,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