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守墓異獸第七篇(長)[第8頁/共12頁]
“惡聞此鳥,命庭氏射之。”(《楊升庵選集》卷八一《鬼車》條引小說)
楚人有崇鳳的傳統。大墨客屈原在《離騷》中寫到神遊天國部分時,第一句就是:“吾令鳳鳥高漲兮,繼之以日夜;飄風屯其相離兮,帥雲霓而來禦。”據肖兵同道考據,全天下都非常風行的鳳凰涅盤操縱權柄故事,最早就出自屈原的《天問》。先秦文籍中,多有楚人將鳳比作傑出人物的記錄,如《論語·微子》中,楚狂人接輿就對孔子作歌雲:“鳳兮鳳兮!何德之衰?往者不成諫,來者猶可追。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莊子·人間世》中,也有近似的記錄。
“身圓如箕,十脰環簇……每脰各生兩翅。當飛時十八翼,霍霍競進,不相為用,至有爭拗折傷者。”(《齊東野語》)
“見小兒衣,落毛其上,兒必病。”(《猗覺寮雜記》卷下)
“此物愛以血點其衣為誌,即取小兒也。”(《古小說鉤沈》引《玄中記》)
4、獂:
以九頭鳥意味人事,介凡先生從汗青上舉出兩例。一是同明朝HB人張居正為相有關。這裡又有兩種說法,其一是說張居正為相時,大權在握,清算吏治,名譽日增。得病時,各地官紳紛繁為之建醮,跡近浪費,事為九大禦史前後參奏,而張之職位並未擺盪,九大禦史反為張居正一一整肅,是以當日官方便生出“天上九頭鳥,地下HB佬”之謠,覺得九頭鳥再短長,也敵不過一個HB佬。在這個說法裏九頭鳥乃指九禦史,並非HB人。其二是說張居正在清算朝政時,保薦了九位禦史,這九人都是他的HB老鄉,對贓官貪吏峻厲製裁,改革政風大有效果,那些遭到清算的贓官貪吏,心胸不滿,因此謾罵“天上九頭鳥,地下HB佬”。由此能夠看出,這九頭鳥的訛傳,原是當日政敵漫衍出來以進犯張居正的。
另一說是這句諺語出於清初滿人對HB人的詛恨。占有關史料記錄,鄂之圻黃地區,曾據山岩搏命抗清。大局既定後,那些難忘故國的遺民,又回絕同清廷合作,如有受清廷皋牢所操縱的,眾所共棄;乃使滿報酬官HB者,莫不憤恨交集。在無可何如之下,因荊楚向有九頭鳥傳說,於是編造了這句諺語。後來武昌辛亥首義的勝利,再次證明瞭這句諺語的生機。因此在台灣出版的《HB文獻》上刊出的詩作,高唱:“武昌一夕鳥飛鳴,滿族政權難自保,九頭徽號稱鄂鳥,鄂人聽了不煩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