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守墓異獸第三篇[第4頁/共13頁]
民初,魯迅於《且介亭雜文二集》〈題不決草六〉文中,采取“刑天舞乾鏚”的說法,以此來證明陶淵明“並非整天整夜的飄飄然”,而存在“金剛瞋目式”的氣勢。
張衡《南都賦》有記錄:“其水蟲則有蠼龜鳴蛇。”
《逸周書》曾載,周成王大會諸侯時,曾有人以比翼鳥進貢。
似鹿而長尾,有兩角,也叫做貔貅。有鎮宅辟邪的靈性,相傳此靈物物嘴大無肛,能夠招財納福,極具靈力。
《漢書·西域傳上·烏弋山離國》“有桃拔、師子、犀牛”顏師古注引三國魏孟康曰:“桃拔一名符拔,似鹿,長尾,一角者或為天鹿,兩角者或為辟邪。”
(《東山經》)“蛇山有獸焉,其狀如狐,而白尾長耳,名獨狼,見則海內有兵。”(《中山經》)
5、鉤蛇:
同據《山海經》記錄:“青丘之山,有獸焉,其狀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嬰兒,能食人,食者不蠱。”(《南山經》)“鳧麗之山……有獸焉,其狀如狐,而九尾、九首、虎爪,名日蟄侄,其音如嬰兒,是食人。”(《東山經》)郭璞注:即九尾狐。
赤:空淨無物;蠕:通“需”,柔嫩。赤鱬屬人魚類,當代漢族傳說中異魚名,最早見之於先秦《山海經·南山經》:“青丘之山。英水出焉,南流注於即翼之澤。此中多赤鱬,其狀如魚而人麵,其音如鴛鴦,食之不疥。”以後《北次三經》的人魚、《中次七經》之締魚、《外洋西經》之龍魚、《海內北經》的陵魚等都指赤鱬。
清中葉之際,陶澍(1779-1839)重刊《陶靖節集》,他偏向曾紘之說:既雲夭矣,何又雲‘無千歲’?夭與千歲,相去何啻彭殤?恐前人無此屬文法也。
郭璞注:“世平則出為瑞也。”吉祥的內涵有二。一是為王稱帝,國度昌隆之兆。《吳越春秋》載:大禹年三十而未娶,因在塗山看到九尾白狐,覺得為王之吉兆,乃娶塗山女。故有塗山之歌頌道:“綏綏白狐,九尾龐龐,成於家室,我都彼昌。”《文選·四子講德論》載:“昔文王應九尾狐而東夷歸周。”二是婚姻愛情之兆。大禹遇塗山氏之女事例中的九尾白狐,明顯同時具有婚姻吉兆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