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守墓異獸第三篇[第2頁/共13頁]
《藝文類聚·卷六十四》:“天降丹鳥,既序孝經,河出應龍,乃弘周易。”
郭璞注:“世平則出為瑞也。”吉祥的內涵有二。一是為王稱帝,國度昌隆之兆。《吳越春秋》載:大禹年三十而未娶,因在塗山看到九尾白狐,覺得為王之吉兆,乃娶塗山女。故有塗山之歌頌道:“綏綏白狐,九尾龐龐,成於家室,我都彼昌。”《文選·四子講德論》載:“昔文王應九尾狐而東夷歸周。”二是婚姻愛情之兆。大禹遇塗山氏之女事例中的九尾白狐,明顯同時具有婚姻吉兆的意義。
《淮南子·地形訓》載:“燭龍在雁門北,蔽於委羽之山,不見日,其神人麵蛇身而無足。”
第一,燭龍“視為晝,瞑為夜”(《外洋北經》),有似於日,然《天問》謂:“日安不到,燭龍何照?”《淮南子·地形訓》謂:“燭龍在雁門北,蔽於委羽之山,不見日。”《詩含神霧》雲:“天不敷西北,無有陰陽動靜,故有龍銜火精以照天門中。”明謂燭龍地點為日照所不及的陰暗之域,則燭龍非太陽明矣,故“太陽說”不成從。
應龍是生雙翅,鱗身脊棘,頭大而長,吻尖,鼻、目、耳皆小,眼眶大,眉弓高,牙齒利,前額崛起,頸細腹大,尾尖長,四肢強健,好像一隻生翅的揚子鱷。在戰國的玉雕,漢朝的石刻、帛畫和漆器上,常呈現應龍的形象。
評曰:常羊山今後陰雲鬱結,碧天不開,還不時聞聲悶雷在山穀中轟鳴反響。傳聞那是失利的豪傑刑天,一向不心甘,不斷地揮動兵器,在與仇敵作戰。
胡文煥圖說雲:“當扈,狀如雉,飛咽毛尾似芭蕉,人食則目不瞬。”
反對觀點
《瑞應圖》:“王者德及高遠,則比翼鳥至。”
《晉書·傳記第二十一》:“乘雲車電鞭之扶輿委移兮,駕應龍青虯之容裔陸離。俯遊光逸景倏爍徽霍兮”
宋·李石《續博物誌》卷二:“先提山有鉤蛇,長七八丈,尾末有岐,蛇在山澗水中,以尾鉤岸上人牛食之。”
但是,郭沫若於暮年寫的《讀詩劄記四則》,卻同意周必大的觀點,他說:如許明白曉暢的詩,宋人曾卻於節外生枝,謂“形夭無千歲,猛誌固常在”疑其高低文不相貫,遂把“形夭無千歲”校改成“刑天舞乾鏚”。
先秦期間,狐被視為瑞獸。《山海經·外洋東經》載:“青丘國,其狐四足九尾。”
因為戰役耗損能量過大,再也有力振翅飛迴天庭,就悄悄來到南邊蟄居在山澤裡。閒居南邊,應龍整日無所事事。物華變幻,鬥轉星移,一轉眼就到了大禹期間,大水滔天,生靈塗炭。大禹負擔起挽救百姓的重擔,應龍前來幫手,以尾掃地,疏導大水而建功,是以應龍又是禹的功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