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網
會員書架
繁體小說網 >都市娛樂 >爵墓 > 第六章 神話傳說之龍生九子篇

第六章 神話傳說之龍生九子篇[第3頁/共11頁]

上一頁 章節目錄 加入書簽 下一頁

6、贔屭:

我國一些顯赫石碑的基座都由贔屭馱著,在碑林和一些古蹟勝地中都能夠看到。民國二十二年《HN通誌·Z縣采訪稿·袁可立墓碑》:“袁尚書可立墓碑,在城南四裡許。碑高八尺,上蛟螭,下贔屭,高約丈餘,尚稱體製。“

自東漢時西域進貢獅子後,名”師子“。今所知較早的見記錄於《漢書·西域傳上》:”烏戈地暑熱莽平,……而有桃拔、師子、犀牛。“顏師古注雲:”師子,即《爾雅》所謂狻猊也。“其他官方記錄還見於《後漢書》的”章帝記“、”和帝記“、”順帝記“等處,總計四次。自隋唐及今後又逐步變成加上反犬旁的”師子“。

囚牛是當代漢族神話傳說中龍生的第一個兒子。平生愛好音樂,它常常蹲在琴頭上賞識彈撥絃拉的音樂,是以琴頭上便刻上它的雕像。這個裝潢現在一向相沿下來,一些貴重的胡琴頭部至今仍刻有龍頭的形象,稱其為龍頭胡琴。這位有音樂細胞的龍子,不但立在漢族的胡琴上,彝族的龍頭形月琴、白族的三絃琴以及藏族的一些樂器上也有其揚頭張口的形象。舊時多刻於胡琴頭上。

除此以外,在一些文籍裡還記錄了龍的“衍生物”,如《五雜俎》:龍性最淫,故與牛交,則生麟;與豕交,則生象;與馬交,則生龍馬……

“龍”固然在英文中普通翻譯為“dragon”,而西歐西方文明中的“dragon”與中國傳統的龍除了表麵麵貌上有一些類似外,背景和意味意義都彆離甚大,但實在並不但是如此。在基督教風行之前,西方的“dragon”一向是維京人、塞爾特人和撒克遜人的民族意味,這點和東方龍無異。跟著基督教權勢的強大,龍和蛇的負麵涵義被放大,其在《新約全書》的啟迪錄中被描畫為險惡的“古蛇”、“妖怪”、“撒旦”,今後西方龍就常與險惡畫上等號。

3、饕鬄:

楊慎所記的“九子項目”與李東陽有很大分歧:一是在項目上,他去掉了囚牛和嘲風,增加了貪吃和椒圖,並改“性好坐”的狻猊為“性好炊火”的金猊。二是在擺列挨次上,他把位列第8、九的、螭吻提為第1、二。三是在龍子的形狀上,增加、蒲牢、螭吻等的形體特性。楊慎是明朝聞名的學者,《明史》說他“記誦之博,著作之富”為明朝第一,在當時知識界影響很大,因此先人論及“龍生九子”,多引述楊慎之說,早於楊慎的李東陽之說反倒不為人知了。

上一頁 章節目錄 加入書簽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