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網
會員書架
繁體小說網 >都市娛樂 >夢溪筆談 > 第7章

第7章[第1頁/共4頁]

上一章 章節目錄 加入書簽 下一頁

《國史纂異》雲:“潤州曾得玉磬十二以獻。張率更叩其一,曰:‘晉某歲所造也。是歲閏月,造磬者法月數,當有十三。宜於黃鐘東九尺掘,必得焉。’從之,果如其言。”此妄也。法月律為磬,當依骨氣,閏月安閒其間,閏月無中氣,豈當月律?此懵然者為之也。扣其一,安知其是晉某年所造?既淪亡在地中,豈暇覆按方隅尺寸埋之?此欺誕之甚也!

高郵人桑景舒,性知音,聽百物之聲,悉能占其災福。尤善樂律。舊傳有虞美人草,聞人作《虞美人曲》,則枝葉皆動,他曲不然。景舒試之,誠如所傳。乃詳其曲聲曰:“皆吳音也。”他日取琴,試用吳音製一曲,對草鼓之,枝葉亦動,乃謂之《虞美人操》,其調子與《虞美人曲》全不附近,委曲無一聲類似者,而草輒應之,與《虞美人曲》無異者,律法同管也。其知者臻妙如此。景舒進士落第,終究州縣官。今《虞美人操》流行於江吳間,人亦莫知其如何者為吳音。

琴雖用桐,然須多年木性都儘,聲始發越。予曾見唐初路氏琴,木皆枯朽,殆不堪指,而其聲愈清。又嘗見越人陶道真畜一張越琴,傳雲古塚中敗棺杉木也,聲極勁挺。吳僧智和有一琴,瑟瑟徽碧,紋石為軫,軌製音韻皆臻妙。腹有李陽冰篆數十字,其略雲:“南溟島上得一木,名伽陀羅,紋如銀屑,其堅如石,命工斫為此琴。”篆文甚古勁。琴材欲輕、鬆、脆、滑,謂之四善。木堅如石,能夠製琴,亦所未諭也。《投荒錄》雲:“瓊管多烏樠、呿陀,皆奇木。”疑“伽陀羅”即“呿陀”也。

笛有雅笛,有羌笛。其形製所始,舊說皆分歧。《周禮》:“笙師掌教篪笛。”或雲:“漢武帝時,丘仲始作笛。”又雲:“起於羌人。”後漢馬融所賦長笛,浮泛無底,剡其上孔五孔,一孔出其背,正似今之“尺八。”李善為之注雲:“七孔,長一尺四寸。”此乃今之橫笛耳,太常鼓吹部中謂之“橫吹”,非融之所賦者。融賦雲:“易京君明識樂律,故本四孔加以一。君明所加孔後出,是謂商聲五音畢。”沈約《宋書》亦雲:“京房備其五音。”《周禮·笙師》注:“杜子春雲:‘笛乃令今時所吹五空竹笛。’”以融,約所記論之,則古笛不該有五孔,則子春之說,亦未為然。今《三禮圖》畫笛,亦橫設而有五孔,又不知出何曲據。

世稱善歌者皆曰“郢人”,郢州至今有白雪樓,此乃因宋玉問曰:“客有歌於郢中者,其始曰《下裡巴人》,次為《陽阿薤露》,又為《陽春白雪》,引商刻羽,雜以流徵。”遂謂郢人善歌,殊不考其義。其曰“客有歌於郢中者”,則歌者非郢人也。其曰“《下裡巴人》,國中屬而和者數千人;《陽阿薤露》,和者數百人:《陽春白雪》,和者不過數十人;引商刻羽,雜以流徵,則和者不過數人罷了。”以楚之故都,人物猥盛,而和者止於數人,則為不知歌甚矣。故玉以此自況,《陽春白雪》皆郢人所不能也。以其所不能者明其俗,難道大誤也?《襄陽耆舊傳》雖雲:“楚有善歌者,歌《陽菱白露》、《朝日魚麗》,和之者不過數人。”複無《陽春白雪》之名。又今郢州,本謂之北郢,亦非古之楚都。或謂,“楚都在今宜城界中,有故墟尚在”,亦不然也,此鄢也,非郢也。據《左傳》:“楚成王使鬥宜申為商公,沿漢溯江,將入郢,王在渚宮下見之。”沿漢至於夏口,然後溯江,則郢當在江上,不在漢上也。又在渚宮下見之,則渚宮蓋在郢也。楚始都丹陽,在今枝江;文王遷郢,昭王遷鄀,皆在今江陵境中。杜預注《左傳》雲:“楚國,今南郡江陵縣北紀南城也。”謝靈運《鄴中集詩》雲:“南登宛、郢城。”今江陵北十二裡有紀南城,即古之郢都也,又謂之南郢。

上一章 章節目錄 加入書簽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