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網
會員書架
繁體小說網 >都市娛樂 >夢溪筆談 > 第30章

第30章[第2頁/共5頁]

上一頁 章節目錄 加入書簽 下一頁

北嶽恒山,今謂之大茂山者是也。半屬契丹,以大茂山分脊為界。嶽祠舊在山下,石晉以後,稍遷近裡。今其地謂之神棚,今祠乃在曲陽。祠北有望嶽亭,新晴氣清,則瞥見大茂。祠中多唐人故碑。殿前一亭,中有李克用落款雲:“太原河東節度使李克用親領步騎五十萬,問罪幽陵,回師自飛狐路即歸雁門。”今飛狐路在大茂之西,自銀冶寨北出倒馬關度虜界,卻自石門子、冷水鋪入瓶形、梅回兩寨之間至代州。今此路已不通,唯北寨西出承天閣路,可至河東,然路極峭狹。承平興國中,車駕自太原移幸恒山,乃由土門路。至今有行宮在。

閩中荔枝,核有小如丁香者,多肉而甘。土人亦能為之,取荔枝木去其宗根,仍火燔令焦,複種之,以大石抵其根,但令傍根得生,其核乃小,種之不複牙,正如家畜去勢,則多肉而不複有子耳。

雜誌一

北方有白雁,似雁而小,色白,秋深則來。白雁至則霜降,河北人謂之“霜信”。杜甫詩雲:“故國霜前白雁來”,即此也。

熙寧中,珠輦國令人入貢,乞依本國俗撒殿,詔從之。令人以金盤貯珠,跪捧於殿檻之間,以弓足花酌珠,向禦座撒之,謂之撒殿,乃其國致敬之禮也。朝退,有司掃徹得珠十餘兩,分賜是日侍殿閣門使副內臣。

延州今有五城,說者以謂舊有東西二城,夾河對峙;高萬興典郡,始展南北東三關城。予因讀杜甫詩雲:“五城何迢迢,迢迢隔河水。延州秦北戶,關防猶可倚。”乃知天寶中已有五城矣。

士人以氏族相高,雖從古有之,然何嘗著盛。自魏氏銓總人物,以氏族相高,亦未兼任門地。唯四夷則全以氏族為貴賤,如天竺以刹利、婆羅門二姓為貴種;自餘皆為庶姓,如毗舍、首陀是也;其下又有“貧四姓”,如工、巧、純、陀是也。其他諸國亦如是。國主大臣,各有種姓,苟非貴種,國人莫肯歸之;庶姓雖有勞能,亦自甘居大姓之下,至今如此。自後魏據中原,此俗遂流行於中國,故有八氏、十姓、三十六族、九十二姓。凡三世公諸曰“膏粱”,有令仆者曰“華腴”。尚書、領、護而上者為“甲姓”,九卿、方伯者為“乙姓”,散騎常侍、太中大夫者為“丙姓”,吏部正員郎為“丁姓”,得入者謂之“四姓”。厥後遷易紛爭,莫能果斷,遂取宿世仕籍,定以博陵崔、範陽盧、隴西李、滎陽鄭為甲族。唐高宗時,又增太原王、清河崔、趙郡李,通謂七姓。然陣勢相傾,相互排詆,各自著書,盈編連簡,殆數十家,至於朝廷為之置官撰定,而流習所徇,扇以成俗,雖國勢不能排奪。大率高低五等,通有百家,皆謂之士族,彆的悉為庶姓,婚宦皆不敢與百家齒。隴四李氏乃皇族,亦自列在第三,其重族望如此。一等以內,又如岡頭盧、澤底李、土門崔、靖恭楊之類,自為鼎族。其俗至唐末方漸衰息。

上一頁 章節目錄 加入書簽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