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文韜——學治國用人之道 (6)[第1頁/共5頁]
文王曰:“願聞其道。”
太公曰:“王人者上賢,下不肖;取誠信,去詐偽;禁暴動,止豪侈。故王人者,有六賊、七害。”
②犯曆法禁:違背法律。
當然,這與隋軍的神勇不無乾係,但是最關頭的身分還是南陳後主陳叔寶不能“上賢,下不肖,取誠信,去詐偽,禁暴動,止豪侈”。
“夫王者之道,如龍首⑥,高居而瞭望,深視而審聽;示其形,隱其情。若天之高,不成極也;若淵之深,不成測也。故可怒而不怒,奸臣乃作;可殺而不殺,大賊乃發;兵勢不可,敵國乃強。”
文王說:“我想聽聽你說的這些事理。”
公元1351年,元朝征發了十五萬民工去修治黃河。這些民工在修治過程中遭遭到非人的報酬。白蓮教魁首韓山童、劉福通等人感覺這是一個絕好的叛逆機遇,因而就在民工中高低活動,四周漫衍謊言說要天下大亂,號令大師叛逆。他們還公開裡做了一個獨眼石人,悄悄埋期近將完工的河道上。同時,派出親信四周漫衍早已編好的歌謠:“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在開鑿河道的時候,民工挖出了這一隻眼的石人,便信覺得真。他們群情激奮,隨時籌辦叛逆。這時,韓山童感覺機會已到,就在河北永年殺黑牛白馬,舉起了反元大旗,各地的義兵也紛繁呼應。為了辯白敵我,他們頭上都裹著紅巾,是以被稱為紅巾軍。
“由此可知,不極力處置耕耘的公眾,就不是好公眾;不虔誠取信的士人,就不是好士人;不敢直言進諫的大臣,就不是好大臣;不公允廉潔珍惜公眾的官吏,就不是好官吏;不能富國強兵,調劑各種衝突,措置各種題目,確保君主職位安定,整飭法紀,查對名實,獎懲嚴明,使公眾安居樂業的宰相,就不是好宰相。
厥後,這個昏庸的陳叔寶竟不辨賢庸,濫施軍職,導致優良的將領無用武之地。施文慶、孔範都是隻會詩詞歌賦而無韜略的文弱墨客,對兵戈一竅不通,卻憑著三寸不爛之舌媚諂南陳後主,在戰役的關頭時候獲得了軍事要職。孔範乃至還恬不知恥地揚言說,在外帶兵的將領都是起自行伍,不過匹夫之勇,本身倒是深謀遠慮,彆人豈能比得上?將領們稍有不對,孔範就奪其兵權。陳叔寶更是謹小慎微、鼠目寸光之徒,對起自行伍的將帥心存疑慮,總怕他們起兵謀反,是以常常無端削奪他們的職務。
太公答覆說:“作為君主,應當尊崇德才兼備的人,按捺無德無才的人;任用虔誠信實的人,撤除奸滑虛假的人;嚴禁暴動行動,製止豪侈民風。以是君主該當警戒‘六賊’‘七害’。”
③抗誌高節:傲岸心誌,標榜節操。
文王問太公曰:“王人者,何上何下?何取何去?何禁何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