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文韜——學治國用人之道 (3)[第2頁/共5頁]
⑥定:穩定,安寧,循分守己。
美國《國際投資者》雜誌曾經四次把泰國曼穀東方飯店評為“最好飯店”,這與飯店經理庫特爾·瓦赫特法伊特爾的品德涵養是分不開的。
太公曰:“勿妄而許,勿逆而拒。許之則失守⑧,拒之則閉塞。高山仰之,不成極也。深淵度之,不成測也。神明之德,正靜其極。”
康熙天子深深地曉得“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的事理,因而,在在朝的過程中非常正視農業生長。他曾經多次命令放寬開開荒地的免稅年限,並且停止了賦稅軌製的鼎新,使得群眾的稅賦承擔大大減輕了。特彆值得一提的是,為了包管淺顯公眾能餬口得更好,他常常會豁免本來應當征收的賦稅。按照統計,終康熙一朝,豁免的賦稅總數就超越一億四千萬兩白銀,這真是一個極其龐大的數字。
大禮,指的是君臣之間的禮法。本節前半部分太公的答覆很好地說瞭然君臣之間的行動原則。本節的闡述重點是君主應遵循的行動標準和應具有的品德涵養,從“主位”“主聽”“主明”三方麵闡述,終究誇大,做君主的需求做到“目貴明,耳貴聰,心貴智”。古往今來,有很多君主都非常重視本身的行動標準和品德涵養,從而成績了一代霸業,初創了一朝亂世。
曰:“嗚呼!天將棄予。周之社稷,將以屬汝。今予欲師至道之言,以明傳之子孫。”
見善而怠,時至而疑,知非而處,此三者,道之所止也。柔而靜,恭而敬,強而弱,忍而剛,此四者,道之所起也。故義勝欲則昌,欲勝義則亡;敬勝怠則吉,怠勝敬則滅。
⑦則:師法。
文王寢疾①,召太公望,太子發②在側。
周文王問太公說:“君主跟臣民之間的禮法應當是如何的?”
太公曰:“為上唯臨①,為下唯沉②。臨而無遠③,沉而無隱④。為上唯周⑤,為下唯定⑥。周,則⑦天也;定,則地也。或天或地,大禮乃成。”
設身處地地為群眾著想,以滿足群眾的需求為己任,如許的君主如果不能博得群眾的戀慕,那麼誰還能博得群眾的戀慕呢?我國有一句名言叫做“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這句話就是說:水能夠讓船飛行,也能夠讓船淹冇。到了唐太宗時,這句話就被引申為:群眾能夠讓君主安坐於朝堂,也能夠把君主從龍椅上拉下來。當時,唐太宗李世民與魏征在議論治國之道。李世民問道:“隋朝滅亡的啟事是甚麼?”魏征答覆說:“落空民氣。”“群眾和天子之間該當是甚麼乾係?”李世民又問。魏征答覆道:“如果把天子比做是一條船,那麼群眾就是汪洋大海,船隻要在水中才氣乘風進步。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太上皇(李淵)舉義旗顛覆隋朝統治就說瞭然這一點。以是作為君主必然要時候記著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事理。”是以君主隻要能夠實施德政、順民氣、不竭修德於天下,就能使國度昌隆昌隆,百姓安居樂業;反之,如果逆民氣,則終究會走向毀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