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炎黃春秋》2010年第9期[第2頁/共3頁]
1941年1月7日“皖南事情”發作。在突遭八萬餘百姓黨軍隊的包抄攻擊下,新四軍浴血奮戰7天後,終因寡不敵眾、喪失慘痛。經黨史專家考據,“皖南事情”中,新四軍有3000多人壯烈捐軀,4900多人被俘,3000多名兵士被逼迫編入百姓黨軍隊,1300餘人突圍。而這些突圍勝利的乾部兵士,大部分在很短的時候裡又重新歸隊,成為新組建的新四軍的首要有生力量和黨的貴重財產。但是,這些顛末槍林彈雨、九死不悔的虔誠兵士,競也有被反動步隊思疑、被檢查而變成嚴峻失誤事件的。此中,原軍部作戰科科長李誌高他殺事件,就是一個典範的政治悲劇。
現經複查證明,葉道誌、徐長勝同道帶槍逃脫的目標,不是投降仇敵、叛竄改命,而是因為對任職偏低有定見,不能精確對待,想回八路兵事情。其行動是非常弊端的,但性子是違背規律,屬於群眾內部題目。是以,對葉道誌、徐長勝同道履行槍決是弊端的,是一起汗青錯案。現決定為葉道誌、徐長勝兩同道昭雪,規複名譽。
摘自《炎黃春秋》2010年第9期作者:韓三洲原題目《“皖南事情”後的一樁檢查悲劇》(此處有刪節)
軍部曉得後,極其大怒,當即派出窺伺科長李誌高帶人追逐,並在景德鎮將葉道誌抓獲,徐長勝被擊斃,陳五和逃脫後回到八路軍原部任職,建國後還被授予中將軍銜。一個多月後,葉道誌以“投敵叛變罪”被處決。因為他是四方麵軍的乾部,公判會上,說他是詭計叛竄改命投降張國燾,但葉道誌臨刑前果斷否定是叛變反動,更不是去投降張國燾,隻是承認對事情安排有定見,不經構造答應私行帶槍分開軍部是弊端的。
李誌高,湖南平江人,1929年,他15歲時就插手了中國工農赤軍,經曆太長征,是一個能文能武,很有才調的好乾部。1937年12月新四軍軍部建立後,李誌高是第一批從延安派到新四兵事情的乾部,並跟從項英與賴傳珠、李子芳、胡立教劃一誌一起抵漢口,籌建新四軍軍部,今後擔負軍部窺伺科長和作戰科長。“皖南事情”中,作為軍部作戰科長李誌高是有軍功的。突圍勝利後,他與第二支隊參謀長謝忠良等新四軍乾部七八十人彆離在皖南對峙數月,於4月中旬北度過江到有為縣,與曾希聖的第七師彙合,並擔負七師參謀長,謝忠良則擔負七師55團團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