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網
會員書架
繁體小說網 >玄幻奇幻 >中國哲學簡史 > 第8章 孔子:第一位教師(2)

第8章 孔子:第一位教師(2)[第1頁/共4頁]

上一章 章節目錄 加入書簽 下一頁

忠、恕

前麵我們將看到,道家講“有為”的學說。而儒家講“無所為而為”的學說。依儒家看來,一小我不成能有為,因為每小我都有些他應當做的事。但是他做這些事都是“無所為”,因為做這些事的代價在於做的本身以內,而不是在於外在的成果以內。

不過,我們將會看出,孔子所體驗到的超品德代價,和道家所體驗到的並不完整一樣。道家完整丟棄了有明智、有目標的天的看法,而代之以尋求與渾沌的團體達到奧秘的合一。是以,道家所熟諳、所體驗的超品德代價,間隔人倫日用更遠了。

孔子在這裡所說的“學”,不是我們現在所說的學。《論語》中孔子說:“誌於道。”(《述而》)又說:“朝聞道,夕死可矣。”(《裡仁》)孔子的誌於學,就是誌於這個“道”。我們現在所說的“學”,是指增加知識;但是“道”倒是我們用來進步精力境地的真諦。

但是這類神化期間並冇有持續好久。公元1世紀初,就已經有比較帶有理性主義特性的儒家的人開端占上風。今後今後,就不再以為孔子是神了,但是他作為“至聖先師”的職位仍然極高。直到19世紀末,孔子受天命為王的說法當然又長久地重生,但是不久今後,跟著民國的建立,他的名譽逐步降落到“至聖先師”以下。在現在,大多數中國人會以為,他本來是一名西席,確切是一名巨大的西席,但是遠遠不是獨一的西席。

孔子平生,到此為止,或許僅隻是熟諳到品德代價。但是到了五十、六十,他就熟諳到天命了,並且能夠順乎天命。換句話說,他到這時候也熟諳到超品德代價。在這方麵孔子很像蘇格拉底。蘇格拉底感覺,他是受神的號令的指派,來喚醒希臘人。孔子一樣感覺,他接管了神的任務。《論語》記錄:“子畏於匡,曰:‘……天之將喪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於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子罕》)有個與孔子同時的人說:“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論語·八佾》)以是孔子在做他所做的事的時候,堅信他是在履行天的號令,遭到天的支撐;他所熟諳到的代價也就高於品德代價。

厥後的儒家,有些人把忠恕之道叫做“絜矩之道”。就是說,這類“道”是以本人本身為標準,來調度本人的行動。公元前3世紀、2世紀儒家有一部論文集名叫《禮記》,此中有一篇《大學》,說:“所惡於上,毋以使下。所惡於下,毋以事上。所惡於前,毋之前後。所惡於後,毋以疇前。所惡於右,毋以交於左。所惡於左,毋以交於右。此之謂絜矩之道。”

由此看來,如何實施仁,在於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換句話說,己之所欲,亦施於人,這是推己及人的必定方麵,孔子稱之為“忠”,即“儘己為人”。推己及人的否定方麵,孔子稱之為恕,即“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推己及人的這兩個方麵合在一起,就叫做忠恕之道,就是“仁之方”(實施仁的體例)。

上一章 章節目錄 加入書簽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