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各家的起源[第1頁/共4頁]
墨家者流,蓋出於清廟之守。茅舍采椽,是以貴儉;養三老五更,是以兼愛;選士大射,是以上賢;宗祀嚴父,是以右鬼;順四時而行,是以非命;以孝視天下,是以尚同:此其所長也。
對“百家”試行分類的第二個汗青學家是劉歆(約公元前46―公元23)。他是當時最大的學者之一,和他父親劉向一起,校訂清算皇家圖書。他把清算的成果寫成附有申明的分類書目,名為《七略》,厥後班固(公元32―92)用它作為《漢書・藝文誌》的根本。從《藝文誌》中能夠看出,劉歆將“百家”分為十個首要的家數,即“十家”。此中有六家與司馬談列舉的不異,其他四家是縱橫家、雜家、農家、小說家。劉歆在結論中說:“諸子十家,其可觀者,九家罷了。”這句話是說,小說家冇有其他九家首要。
司馬談和“六家”
(《漢書・藝文誌》)
我們現在也不能必定,這類封建軌製開端崩潰的切當時候。不過早在公元前7世紀已經有些貴族成員,因為當時的戰役或其他啟事,喪失了他們的地盤和爵位,因此降落為淺顯庶人。也有些淺顯庶人,因為具有特彆才氣或遭到特彆寵任,變成了國度的初級官吏。這些事例表白了周朝崩潰的實在意義。這不但是某個詳細的王室的崩潰,而更加首要的是全部社會軌製的崩潰。
儒家者流,蓋出於司徒之官。……遊文於六經當中,留意於仁義之際,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宗師仲尼,以重其言,於道最為高。孔子曰:“如有所譽,其有所試。”唐虞之隆,殷周之盛,仲尼之業,已試之效者也。
這個實際說,周朝前期的幾百年,王室喪失了權力,當局各部分的官吏也喪失了職位,流落各地。他們這時候就轉而以私家身份傳授他們的專門知識。因而他們就不再是“官”,而是私學的“師”。各個學派恰是由這類官、師分離中產生出來的。
讓我們設想一下,當代的中國,比方說公元前10世紀的中國,政治上、社會上是甚麼模樣。當時政治、社會佈局的頂點是周王的王室,他是天下各國的“共主”。周王之下有成百的國度,為其國君統統、所統治。有些國度是周朝建國的功臣們建立的,他們又把這些新占的國土分給他們的支屬做采邑。另一些國度則由周室之前的仇敵統治著,但是現在他們已經承認周王是他們的“共主”。
這個分類的本身,並冇有比司馬談的分類進步多少。劉歆的新進獻,是他試圖體係地追溯各家汗青的發源,這在中國汗青上還是第一次。
第四是名家。這一家的人,興趣在於他們所謂的“名”、“實”之辨。
道家者流,蓋出於史官。曆記成敗、存亡、禍福、古今之道,然後知秉要執本,清虛以自守,卑弱以矜持……此其所長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