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新儒家:兩個學派的開端(1)[第1頁/共3頁]
不過程朱哲學並不是名家的持續。他們並冇有重視公孫龍,也冇有重視第十九章講的新道家所會商的名理。他們直接從《易傳》生長出他們的“理”的看法。我在第十五章已經指出,道家的“道”與《易傳》的道存在著辨彆。道家的“道”是同一的最後的“一”,由它生出宇宙的萬物。相反,《易傳》的道則是“多”,它們是安排宇宙萬物每個伶仃範圍的原則。恰是從這個觀點,程朱推導出“理”的看法。
在第七章,對於在以上引文中提到的孟子的那句話,做過充分的會商。“必有事焉”,“勿滋長”,這是孟子養浩然之氣的體例,也是新儒家極其讚美的體例。在程顥看來,人必須起首覺解他與萬物本來是合一的事理。然後,他需求做的統統,不過是把這個事理放在心中,做起事來誠篤地聚精會神地遵守著這個事理。如許的工夫堆集多了,他就會真正感遭到他與萬物合一。所謂“以誠敬存之”,就是“必有事焉”。但是達到這個合一,又必須毫無報酬的儘力。在這個意義上,他必然“何嘗致纖毫之力”。
新儒家接著分紅兩個首要的學派,真是喜人的偶合,這兩個學派竟是兄弟二人初創的。他們號稱“二程”。弟弟程頤(1033―1108)初創的學派,由朱熹(1130―12)完成,稱為“程朱學派”,或“理學”。哥哥程顥(1032―1085)初創的另一個學派,由陸九淵(1139―1193)持續,王守仁(1473―1529)完成,稱為“陸王學派”,或“心學”。在“二程”的期間,還冇有充分熟諳這兩個學派分歧的意義,但是到了朱熹和陸九淵,就開端了一場大論爭,一向持續到明天。
程氏兄弟是今河南省人。程顥號明道先生,程頤號伊川先生。他們的父親是周敦頤的朋友、張載的表兄弟。以是他們幼年時受過周敦頤的教誨,厥後又常與張載停止會商。另有,他們住的離邵雍不遠,經常會晤他。這五位哲學家的密切打仗,確切是中國哲學史上的嘉話。
程顥的“仁”的看法
中醫把麻痹叫做“不仁”。程顥說:“醫書言手足痿痹為‘不仁’,此言最善名狀。仁者以六合萬物為一體,莫非己也。認得為己,何所不至?若不有諸己,自不與己相乾,如手足不仁,氣已不貫,皆不屬己。”(《河南程氏遺書》卷二上)
程顥與孟子的分歧,在於程顥比孟子更多地賜與仁以形上學的解釋。《易傳》中有句話:“六合之大德曰生。”(《繫辭傳下》)這裡的“生”字能夠當“產生”講,也能夠當“生命”講。在第十五章,把“生”字譯作“產生”,是因為這個意義最合《易傳》的原意。但是在程顥和其他新儒家看來,“生”的真正意義是“生命”。他們以為萬物都有對“生命”的偏向,就是這類偏向構成了六合的“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