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網
會員書架
繁體小說網 >玄幻奇幻 >中國哲學簡史 > 第42章 禪宗:靜默的哲學(2)

第42章 禪宗:靜默的哲學(2)[第1頁/共3頁]

上一章 章節目錄 加入書簽 下一頁

以是修行的門路,就是要充分信賴本身,其他統統放下,不必於日用平常行事外,彆有效功,彆有修行。這就是不消功的勤奮,也就是禪師們所說的不修之修。

以偶然做事,就是天然地做事,天然地餬口。義玄說:“道流佛法,無勤奮處。隻是平常無事,屙屎送尿,著衣用飯,困來即臥。愚人笑我,智乃知焉。”(《古尊宿語錄》卷四)有些人決計成佛,卻常常不能順著這個天然過程,啟事在於他們貧乏自傲。義玄說:“現在學者不得,病在甚處?病在不自傲處。你若自傲不及,便茫茫地徇統統境轉,被它萬境回換,不得自在。你若歇得念念馳求心,便與祖佛不彆。你欲識得祖佛麼?隻你麵前聽法的是。”(《古尊宿語錄》卷四)

以是在禪宗看來,賢人的餬口,無異於平常人的餬口;賢人做的事,也就是平常人做的事。他自迷而悟,從凡入聖。入聖以後,又必須從聖再入凡。禪師們把這叫做“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百尺竿頭,意味著悟的成績的頂點。更進一步,意謂既悟以後,賢人另有彆的事要做。但是他所要做的,仍然不過是平常的事。就像南泉說的:“直向那邊會了,卻來這裡行履。”(《古尊宿語錄》卷十二)

頓悟之所得,並不是獲得甚麼東西。舒州禪師清遠(1120年卒)說:“現在明得了,向前明不得的,在甚麼處?以是道,向前迷的,便是即今悟的;即今悟的,便是向前迷的。”(《古尊宿語錄》卷三十二)在前一章我們已經曉得,按僧肇和道生的說法,實在即征象。禪宗有一句常用的話:“山是山,水是水。”在你迷中,山是山,水是水;在你悟時,山還是山,水還是水。

禪師們用“如桶根柢脫”的比方,描述頓悟。桶根柢脫了,則桶中統統之物,都頓時脫出。一樣,一小我頓悟了,就感覺之前統統的各種題目,也頓時處理。其處理並不是詳細處理,而是在悟中體味此等題目,本來都不是題目。以是悟後所得之道,為“不疑之道”。

如許的奔騰,禪師們常常叫做“見道”。南泉禪師普願(830年卒)奉告他的弟子說:“道不屬知不知,知是妄覺,不知是無記。若真達不疑之道,如同太虛廓然,豈可強是非也。”(《古尊宿語錄》卷十三)達道就是與道同一。它如太虛廓然,也不是真空;它隻是消弭了統統差彆的狀況。

這類狀況,禪師們描述為“智與理冥,境與神會,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古尊宿語錄》卷三十二)。後兩句最後見於《六祖壇經》,厥後為禪師們遍及援引,意義是,隻要經曆到經曆者與被經曆者冥合不分的人,才真正曉得它是甚麼。

以是不修之修本身就是一種修,正如不知之知本身也是一種知。如許的知,分歧於本來的無明;不修之修,也分歧於本來的天然。因為本來的無明和天然,都是天然的產品;而不知之知,不修之修,都是精力的締造。

上一章 章節目錄 加入書簽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