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禪宗:靜默的哲學(1)[第1頁/共3頁]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
修行的體例
從這個觀點看來,統統佛經都與第一義冇有任何真正的聯絡。以是,建立臨濟宗的義玄禪師(866年卒)說:“你如欲得如法觀點,但莫授人惑。向裡向外,逢著便殺。逢佛殺佛,逢祖殺祖……始得擺脫。”(《古尊宿語錄》卷四)
神秀的偈誇大宇宙的心,即道生所說的佛性。慧能的偈誇大僧肇所說的無。禪宗有兩句常說的話:“即心即佛”,“非心非佛”。神秀的偈表示了前一句,慧能的偈表示了後一句。
身如菩提樹,心如明鏡台。
第一義不成說,因為對於“無”甚麼也不能說。如果把它叫做“心”或彆的甚麼名字,那就是當即給它一個定義,因此給它一種限定。像禪宗和道家說的,這就落入了“言筌”。馬祖(788年卒)是慧能的再傳弟子,僧問馬祖:“僧報酬甚麼說即心即佛?曰:‘為止小兒啼。’曰:‘啼止時將如何?’曰:‘非心非佛。’”(《古尊宿語錄》卷一)又,龐居士問馬祖:“不與萬法為侶者是甚麼人?”馬祖雲:“待汝一口吸儘西江水,即向汝道。”(《古尊宿語錄》卷一)一口吸儘西江水,這明顯是不成能的,馬祖以此表示,所問的題目是不成答覆的。究竟上,他的題目也真恰是不成答覆的。因為不與萬物為侶者,即超出萬物者。如果真的超出萬物,又如何能問他“是甚麼人”呢?
第一義不成說
傳聞弘忍讚美慧能的偈,指定他為擔當人,是為六祖(見《六祖壇經》卷一)。
針對此偈,慧能作偈雲:
禪師教弟子的原則,隻是通太小我打仗。但是有些人冇有小我打仗的機遇,為他們著想,就把禪師的話記錄下來,叫做“語錄”。這個做法,厥後新儒家也采取了。在這些語錄裡,我們看到,弟子問到佛法的底子事理時,常常遭到禪師一頓打,或者獲得的答覆美滿是些不相乾的話。比方,他或許答覆說,白菜值三文錢。不體味禪宗目標的人,感覺這些答覆都是順口胡說。這個目標也很簡樸,就是讓他的弟子曉得,他所問的題目是不成答覆的。他一旦明白了這一點,他也就明白了很多東西。
這類傳述的初期部分可靠到甚麼程度,是很可思疑的,因為還冇早於11世紀的文獻支撐它。本章的目標不是對這個題目做學術的考據。隻說這一點就夠了:現在並冇有學者當真對待這類傳述。因為中國禪宗的實際背景,早已有人如僧肇、道生締造出來了,這在前一章已經講了。有了這類背景,禪宗的鼓起就幾近是不成製止的,實在用不著把神話似的菩提達摩看作它的初創人。
禪宗傳述的宗係
但是,神秀和慧能分裂禪宗,倒是汗青究竟。北宗與南宗的初創人的分歧,代表性宗與空宗的分歧,如前一章描述的。這能夠從慧能自序裡看出來。從這篇自序我們曉得慧能是今廣東省人,在弘忍門下為僧。自序中說,有一天弘忍自知將近死了,把弟子們調集在一起,說現在要指定一個擔當人,其前提是寫出一首最好的“偈”,把禪宗的教義概括起來。當下神秀作偈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