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網
會員書架
繁體小說網 >玄幻奇幻 >中國哲學簡史 > 第40章 中國佛學的建立(2)

第40章 中國佛學的建立(2)[第1頁/共5頁]

上一章 章節目錄 加入書簽 下一頁

這大抵也就是道生的佛無“淨土”論的意義。這是他的又一個實際。佛的天下,就正在麵前的這個天下當中。

“禪”或“禪那”是梵文Dhyana的音譯,原意是深思、靜慮。佛教禪宗的發源,按傳統說法,謂佛法有“教外彆傳”,除佛教典範的教義外,另有“以心傳心,不立筆墨”的教義,從釋迦牟尼佛直接傳下來,傳到菩提達摩,傳聞已經是第二十八代。達摩於梁武帝時,約520年至526年,到中國,為中國禪宗的初祖。

意義就是說,萬物每刻都在竄改。在任何特定的時候存在的任何事物,實際上是這個時候的新事物,與疇昔存在的這個事物,不是同一個事物。《物不遷論》中還說:“梵誌削髮,白首而歸,鄰居見之曰:‘古人尚存乎?’梵誌曰:‘吾猶古人,非古人也。’”梵誌每時每刻存在著。現在的梵誌不是從疇昔來的梵誌;疇昔的梵誌,不是從現在回到疇昔的梵誌。從每物每時竄改來看,我們說有動而無靜;從每物此時髦在來看,我們說有靜而無動。

《肇論》的第一論題為“物不遷論”,此中說:“夫人之所謂動者,以昔物不至今,故曰動而非靜。我之所謂靜者,亦以昔物不至今,故曰靜而非動。動而非靜,以其不來;靜而非動,以其不去。……求向物於向,於向何嘗無;責向物於今,於今何嘗有。……是謂昔物安閒昔,不從今乃至昔;今物安閒今,不從昔乃至今。……果不俱因,因因此果。因因此果,因不昔滅;果不俱因,因不來今。不滅不來,則不遷之致明矣。”(見《大藏經》卷四十五)

僧肇的哲學

公元5世紀,在中國的佛教此宗大師之一是鳩摩羅什。他是印度人,出世的國度則在今新疆。他於401年到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在此定居,直到413年去世。在這十三年中,他將很多佛經譯為漢文,教了很多弟子,此中有些人很著名,很有影響。這一章隻講他的兩個弟子:僧肇和道生。

僧肇(384—414),京兆(今西安四周)人。他先研討老莊,厥後成為鳩摩羅什的弟子。他寫了幾篇論文,先人輯成一集,稱為《肇論》。《肇論》第二論是《不真空話》,此中說:“但是萬物果有其以是不有,有其以是不無。有其以是不有,故雖有而非有;有其以是不無,故雖無而非無。……以是然者,夫有若真有,有自常有,豈待緣而後有哉?譬彼真無,無自常無,豈待緣而後無也?如有不能自有,待緣而後有者,故知有非真有。……萬物若無,則不該起,起則非無。……欲言其有,有非真生;欲言其無,事象既形。象形不即無,非真非實有。但是不真空義,顯於茲矣。”(見《大藏經》卷四十五)

上一章 章節目錄 加入書簽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