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網
會員書架
繁體小說網 >玄幻奇幻 >中國哲學簡史 > 第36章 新道家:主理派(1)

第36章 新道家:主理派(1)[第1頁/共4頁]

上一章 章節目錄 加入書簽 下一頁

“道”是“無”

向郭注還說:“世或謂罔兩待景,景待形,形待造物者。叨教:夫造物者,有耶?無耶?無也,則胡能形成哉?有也?則不敷以物眾形。……故造物者無主,而物各自造。物各自造而無所待焉,此六合之正也。”(《齊物論》“惡識以是然……”注)

萬物自生,向郭謂之“獨化”。這個實際以為,萬物不是任何造物主所造的,但是物與物之間並不是冇有乾係。乾係是存在的,這些乾係都是需求的。向郭注說:“人之生也,形雖七尺而五常必具。故雖戔戔之身,乃舉六合以奉之。故六合萬物,凡統統者,不成一日而相無也。一物不具,則生者無由得生;一理不至,則天年無緣得終。”(《大宗師》“知人之所為者……”注)

存在於宇宙的每一事物,需求全部宇宙為其存在的需求前提,但是它的存在並不是直接由任何彆的某物形成的。隻要必然的前提或環境呈現了,必然的物就必定產生。但是這並不是說它們是任何獨一的造物主或個彆形成的。換句話說,物是普通的前提形成的,不是任何彆的特彆的物形成的。比方說,社會主義是必然的普通經濟前提的產品,而不是馬克思或恩格斯製造的,更不是《共產黨宣言》製造的。在這個意義上,我們能夠說,物自生,而不是他物所生。

顧歡(453年卒)對孔子這句話的解釋是:“夫無慾於無慾者,賢人之常也;有欲於無慾者,賢人之分也。二欲同無,故全空以目聖;一有一無,故每虛以稱賢。賢人自有觀之,則無慾於有欲;自無觀之,則有欲於無慾。虛而未儘,非屢如何?”(皇侃《論語義疏》卷六)

值得重視的是,新道家,起碼有一大部分新道家,仍然以為孔子是最大的賢人。其啟事,一部分是因為孔子在中國的先師職位已經穩固了;一部分是因為有些首要的儒家典範,新道家已經接管了,隻是在接管過程中遵循老子、莊子的精力對它們重新做瞭解釋。

新道家,固然是道家,卻以為孔子乃至比老子、莊子更巨大。他們以為,孔子冇有說忘,因為他已經忘了忘;孔子也冇有說無慾,因為他已經無慾於無慾。《世說新語》記錄了裴徽與王弼(輔嗣)一段如許的“清談”。王弼是玄學的大師之一,他的《老子注》、《周易注》,都已經成為典範。這段說話是:“王輔嗣弱冠詣裴徽,徽問曰:‘夫無者,誠萬物之所資。賢人莫肯致言,而老子申之無已。何耶?’弼曰:‘賢人體無,無又不成以訓,故言必及有。老、莊未免於有,恒訓其所不敷。’”(《文學》篇)這個解釋,也就是《老子》第五十六章中“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的意義。

每一物需求其他的每一物,但是每一物的存在都是為它本身,而不是為其他的任何一物。向郭注說:“天下莫不相與為彼我,而彼我皆欲自為,斯東西之相反也。然彼我相與為唇齒,唇齒何嘗相為,而唇亡則齒寒。故彼之自為,濟我之功弘矣,斯相反而不成以相無者也。”(《秋水》“以功觀之……”注)照向郭的說法,物與物之間的乾係,就像兩支同盟國軍隊之間的乾係。每支軍隊各為它本身的國度而戰,同時也幫忙了另一支軍隊,一支軍隊的勝負不能不影響另一支軍隊。

上一章 章節目錄 加入書簽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