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儒家的形上學(1)[第1頁/共3頁]
每個事物在一個意義上是陽,在另一個意義上又是陰,這要按照它與其他事物的乾係而定。比方,一個男人對於其妻是陽,對於其父又是陰。但是,生萬物的形上學的陽隻能是陽,生出每物的形上學的陰隻能是陰。以是在“一陰一陽之謂‘道’”這句講形上學的話裡,所講的陰、陽都隻要絕對意義。
萬物竄改的“道”
事物若要臻於完美,若要保住完美狀況,它的運轉就必須在得當的職位、得當的限度、得當的時候。《易》的卦辭、爻辭,把這類得當叫做“正”、“中”。關於“正”,家人卦《彖辭》說:“女正位乎內,男正位乎外。男女正,六合之大義也。……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婦婦,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
卦、爻,都被看作這些共相的道的圖象。《易傳》的《繫辭傳下》說:“易者,象也。”如許的象,如合適邏輯中所謂的“變項”。變項的感化,是代替一類或多少類詳細事物。一個事物,按某種前提歸入某類,便能夠代入含有某變項的公式;這就是說,它能夠代入某卦、某爻的卦辭、爻辭,這些卦、爻都是象。這個公式代表著這類事物應當遵守的道。從占卜的觀點看,遵之則吉,違之則凶。從品德的觀點看,遵之則是,違之則非。
《中庸》是《禮記》的一篇。傳統的說法是,《中庸》為孔子之孫子思所作,但是實際上它的大部分是較晚的著作。《易傳》和《中庸》代表先秦儒家形上門生長的最後階段。它們的形上學興趣確切很大,以是公元3世紀、4世紀的新道家把《易》當作思辨哲學的三部首要典範之一,彆的兩部是《老子》、《莊子》,合稱“三玄”。梁武帝(公元502年至549年在位)本人是佛教徒,也為《中庸》作注。公元10世紀和11世紀佛教禪宗的和尚也做過如許的注,標記取新儒家的開端。
《易傳》中最首要的形上學看法是“道”的看法,道家也如此。但是,《易傳》的道與道家的道,完整分歧。道家的道是知名,不成名。《易傳》的道,不但是可名,並且嚴格地講來,恰是道,也隻要道,纔是可名。
我們已經曉得,《易》本來是占卜的書。用玩弄蓍草的體例獲得某卦某爻,再從《易》裡查出它的卦辭、爻辭,傳聞能夠曉得所卜的休咎。以是這些卦辭、爻辭能夠利用於實際餬口的各種分歧的特彆環境。《易傳》的作者們由這類法度而悟到公式。從這個觀點來看《易》,他們以為卦辭、爻辭都是公式,每個公式代表一種或多種道,也就是一種或多種共相道理。全數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的卦辭、爻辭,因此被以為代表了宇宙中統統的道。
《繫辭傳下》說:“六合之大德曰生。”《繫辭傳上》說:“生生之謂易。”這又是兩套說法。前者指宇宙,後者指易。但是二者又是同時能夠互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