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儒家的現實主義派:荀子(2)[第3頁/共4頁]
荀子在他的《禮論》中說:“禮者,謹於治存亡者也。生,人之始也;死,人之終也。終始俱善,人道畢矣。……夫厚其生而薄其死,是敬其有知而慢其無知也,是奸人之道而叛變之心也。……故死之為道也,一而不成得再複也,臣之所乃至重其君,子之而至重其親,因而儘矣。”“喪禮者,以生者飾死者也,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也。故如死如生,如亡如存,終始一也。……故喪禮者,無他焉,明死生之義,送以哀敬而終周藏也。”
第三類錯誤,他叫做“惑於用名以亂實”。他把墨辯的“牛馬非馬”歸入此類,這跟公孫龍的“白馬非馬”恰是同類的。如果考查“牛馬”這個名,它確切與“馬”這個名不相稱。但是在究竟上,有些植物屬於“牛馬”一類,而作為實,的確是“馬”。
除了祭先人的祭禮,另有其他各種祭禮。荀子用同一個觀點對它們做瞭解釋。《天論》有一段說:“雩而雨,何也?曰:無何也,猶不雩而雨也。日月蝕而救之,天旱而雩,卜筮然後決大事,非覺得得求也,以文之也。故君子覺得文,而百姓覺得神。覺得文則吉,覺得神則凶也。”
荀子以為,名家和前期墨家的論證多數是以邏輯的抵賴術為根本,所以是錯誤的。他把它們分為三類錯誤。
第一類錯誤,他叫做“惑於用名以亂名”。他把墨辯“殺盜非殺人也”歸入此類。這是因為,照荀子的觀點,是盜就蘊涵是人,因為在內涵方麵“人”的範圍包含“盜”的範圍。以是,說到“盜”的時候,就意味著說他同時也是“人”。
荀子還作了《樂論》,此中說:“人不能不樂,樂則不能無形,形而不為道,則不能無亂。先王惡其亂也,故製《雅》、《頌》之聲以道之,使其聲足以樂而不流,使其文足以辨而不諰,使其曲直、繁省、廉肉、節拍,足以感動聽之善心,使夫邪汙之氣無由得接焉,是先王立樂之方也。”以是在荀子看來,音樂是品德教誨的東西。這一向是儒家推行的音悲觀。
以是,曉得的、但願的,二者分歧。知識是首要的,但是也不能光靠知識餬口,還需求感情的滿足。在決定對死者的態度時,不能不考慮明智和感情這兩個方麵。照儒家解釋的,喪祭之禮恰好做到了這一點。我已經說過,這些禮本來含有很多科學和神話。但是顛末儒家的解釋,這些方麵都淨化了,此中宗教成分都轉化為詩。以是它們不再是宗教的了,而純真是詩的了。
論其他幾家的錯誤
為求雨而祭禱,為做出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