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網
會員書架
繁體小說網 >玄幻奇幻 >中國哲學簡史 > 第19章 道家第三階段:莊子(2)

第19章 道家第三階段:莊子(2)[第1頁/共5頁]

上一章 章節目錄 加入書簽 下一頁

這個分歧,有些道家的人看得很清楚。他們用“忘”字表達其體例的訣竅,這是很有深意的。賢人並不是保持原始的無知狀況的人。他們有一個期間具有豐富的知識,能做出各種辨彆,隻是厥後健忘了它們。他們與原始的無知的人之間辨彆很大,就和英勇的人與落空知覺而不害怕的人之間的辨彆一樣大。

接管這個前提,就是從一個更高的觀點看事物,《齊物論》把這叫做“照之於天”。“照之於天”就是從超出有限的觀點,即道的觀點,看事物。《齊物論》說:“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無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謂之道樞。樞始得其環中,以應無窮。是亦一無窮,非亦一無窮也。故曰:莫若以明。”“明”就是“照之於天”。這段話換句話說,“是”(此)和“彼”,在其是非的對峙中,像一個循環無儘的圓。但是從道的觀點看事物的人,彷彿是站在圓心上。他瞭解在圓週上活動著的統統,但是他本身則不插手這些活動。這不是因為他無所作為,聽天由命,而是因為他已經超出有限,從一個更高的觀點看事物。在《莊子》裡,把有限的觀點比做井底之蛙的觀點(《秋水》)。井底之蛙隻瞥見一小塊天,就覺得天隻要那麼大。

斯賓諾莎說過,在必然的意義上,有知的人“永久存在”。這也是莊子所說的意義。賢人,或至人,與“大一”合一,也就是與宇宙合一。因為宇宙永久存在,以是賢人也永久存在。《莊子》的《大宗師》說:“夫藏舟於壑,藏山於澤,謂之固矣。但是半夜,有力者負之而走,昧者不知也。藏小大有宜,猶有所遁。若夫藏天下於天下,而不得所遁:是恒物之大情也。……故賢人將遊於物之所不得遁而皆存。”恰是在這個意義上,賢人“永久存在”。

《齊物論》的開端是描述風。風吹起來,有各種分歧聲音,各有特性。《齊物論》把這些聲音稱為“地籟”。彆的另有些聲音名為“人籟”。地籟與人籟合為“天籟”。

莊子在另一方麵,以為是、非的觀點都是每人各自建立在本身的有限的觀點上。統統這些觀點都是相對的。《齊物論》說:“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成,方不成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事物永久在竄改,並且有很多方麵。以是對於同一事物能夠有很多觀點。隻要我們如許說,就是假定有一個站得更高的觀點。如果我們接管了這個假定,就冇有需求本身來決定孰是孰非。這個論證本身就說瞭然題目,無需另做解釋。

《齊物論》接著說:“既已為一矣,且得有言乎?既已謂之一矣,且得無言乎?一與言為二,二與一為三,自此以往,巧曆不能得,而況其凡乎?故自無適有乃至於三,而況自有適有乎?無適焉,因是已。”在這段話裡,《齊物論》比惠施更進了一步,開端會商一種更高層次的知識。這類更高的知識是“不知之知”。

上一章 章節目錄 加入書簽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