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網
會員書架
繁體小說網 >玄幻奇幻 >中國哲學簡史 > 第12章 儒家的理想主義派:孟子(1)

第12章 儒家的理想主義派:孟子(1)[第1頁/共4頁]

上一章 章節目錄 加入書簽 下一頁

巫馬子是儒家的人,竟然說“愛我身於吾親”,很能夠是墨家文獻的誇大其詞。這明顯與儒家誇大的孝道分歧。除了這一句以外,巫馬子的說法總的看來合適儒家精力。因為照儒家看來,該當愛有差等。

也能夠說,墨子也答覆了孔子冇有想到的一個題目,就是,為甚麼人該當行仁義?不過他的答覆是按照功利主義。他誇大超天然的和政治的製裁以逼迫和引誘人們實施兼愛,也與儒家為仁義而仁義的原則分歧。若把第五章所引《墨子・兼愛》的話與本章所引《孟子》論“四端”的話加以比較,便能夠很清楚地看出這兩家的根本分歧。

在愛的學說上,儒墨的上述分歧,孟子及其今後的很多人都很清楚地指出過。但是除此以外,另有一個更帶根賦性的分歧。這就是,儒家以為,仁是從人道內部天然地生長出來的;而墨家以為,兼愛是從內部報酬地附加於人的。

《史記》記錄,孟子(約公元前371―約前289)是鄒(今山東省南部)人。他從孔子的孫子子思的門人學習儒家學說。當時的齊國(也在今山東省)是個大國,有幾代齊王很愛好學術。他們在齊國都城西門――稷門四周,建立一個學術中間,名叫“稷下”。稷放學者“皆命曰列大夫,為開第康莊之衢,高門大屋,尊寵之。覽天下諸侯來賓,言齊能致天下賢士也”(《史記・孟子荀卿傳記》)。

孟子說人道善,他的意義並不是說,每小我生下來就是孔子,就是賢人。他的學說,與上述第二種學說的一個方麵有某些類似之處,也就是說,以為人道內有各種善的成分。他的確承認,也另有些其他成分,本身無所謂善惡,若不恰當節製,就會通向惡。這些成分,他以為就是人與其他植物共有的成分。這些成分代表著人的生命的“植物”方麵,嚴格地說,不該當以為是“人”性部分。

對於這個題目,傳統的答覆是,因為墨家主張愛無差等,而儒家主張愛有差等。換句話說,在愛人的題目上,墨家誇大劃一,儒家誇大差等。《墨子》裡有段話說瞭然這個分歧,有個巫馬子對墨子說:“我不能兼愛。我愛鄒人於越人,愛魯人於鄒人,愛我村夫於魯人,愛我家人於村夫,愛我親於我家人,愛我身於吾親。”(《墨子・耕柱》)

政治哲學

儒墨的根本分歧

我們由此看出了儒墨的根本分歧。孟子以“距楊墨”為己任,他說:“楊氏為我,是無君也。墨氏兼愛,是無父也。無父無君,是禽獸也。……是邪說誣民,充塞仁義也。”(《孟子・滕文公下》)很較著,楊朱的學說是反對仁義的,因為仁義的本質是利他,而楊朱的原則是利己。但是墨子的兼愛,目標也是利他,在利他這方麵他乃至比儒家的調子更高。那麼,孟子在他的攻訐中,為甚麼把墨子和楊朱混在一起呢?

上一章 章節目錄 加入書簽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