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巧解詩意[第2頁/共4頁]
黛玉脆如乳鶯的聲音卻說出了這般的事理,竟讓林如海和一旁正泡茶的偶然一愣。
林如海聽了笑道:“恰是《將進酒》,玉兒,可曉得這內裡的意義。”
“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一杯複一杯,到“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側耳聽”,李白醉矣!前麵皆為“酒話”,倒是李白心聲。鄙諺說:酒後吐真言。李白趁醉將滿腹真言和盤吐出。“鐘鼓饌玉不敷貴,但願長醉不肯醒”,李白尋求初級層麵的精力餬口,鄙視俗氣的物慾和感觀刺激。寧肯長醉而不肯復甦,因為所見皆俗物,不堪入目:權奸當道,能才委曲,宮廷聲色犬馬,歌舞昇平,隻顧尋求吃苦。李白鄙夷如許的餬口,自也不會同流合汙。他有種曲高和寡的孤傲感和孤單感,一方麵鄙棄官僚們的俗氣,一方麵對本身冇有發揮抱負的機遇又無可何如。所謂“古來聖賢皆孤單,唯有飲者留其名”,那是李白自我安撫之言。他自比聖賢,誌頗狷介,既與俗人不能共舞,從古聖賢那邊倒可覓得知音。李白是孤單的,但他又難忍孤單,遂學陳王曹植鬥酒十千,不作聖賢作酒仙。即便如此,他仍至始至終在出世入人間痛苦盤桓。出世不得卻不甘放棄,心中仍有等候;可惜出世也難,求仙訪道終成空,名山大川走遍也不得完整離開俗世。李白在由出世到出世這條路上,可說是“一步三轉頭”。“陳王當年宴平樂,鬥酒十千恣歡謔”,李白與曹植懷有不異的感情。曹植被貶為王,又遭曹丕打壓,畢生鬱鬱不得誌,空負平生才調。李白比之於曹植,感慨之餘又想表示出蕭灑,其神態可見苦楚。
林如海固然對勁黛玉這般年紀卻有這般觀點,卻還是問道:“隻這番瞭解是誰教你的。”
林如海聽了點了點頭,不過他還是開口道:“玉兒說的是字麵上的意義,那這將進酒,另有甚麼其他的意義嗎?”
及至“五花馬,令媛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太白絕世已然酣醉!一句“與爾同銷萬古愁”真是肝膽欲裂,寫經內心的痛苦和絕望。詩篇落腳一個“愁”字,縱橫捭闔之勢,慷慨豪放之氣,倏然收歸,把統統勃發之情都凝整合“愁”了。這是太白居士對本身平生尋求的一次總結。”